汪晨

选手简介

汪晨,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2013年获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暨江西省高校第五届“外教社杯”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特等奖,综合课组一等奖。2016年获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暨江西省高校第八届“外教社杯”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特等奖、综合课组一等奖。

参赛感言

回望这半年以来参加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经历,感慨诸多。从参加省赛时的迷茫和兴奋,到参加全国总决赛时的紧张和期待。迷茫和兴奋源于在博士学习阶段重返讲台的角色变化带来的冲击,而紧张和期待是为了比赛努力半年后的心情。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一路走来,获得了许多前辈老师和同事朋友们的指导和帮助,受益良多。

这次比赛对我的成长的助益主要体现在教学经验和个人心态两方面。从教学经验上来讲,在省赛和国赛的准备过程以及比赛过程中,得到诸多评委和老师们的批评和指正。在这两阶段的比赛过程中,也得到观摩其他选手精彩教学的宝贵机会。我有两点想法。第一,从课程的引入、授课内容的逐步展示、课堂氛围的调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与学生的互动上,我充分体会到选手们具有优秀的语言综合素质,能较好把握教材重难点,并能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参赛老师都能从多个角度援引多学科的知识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而不只是局限于基本语言技巧的挖掘。这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对他们了解多国文化、多学科知识的促进作用。第二,从评委的提问上,我明显体会到评委老师们对于年青教师的要求与期待。这次省赛和国赛的评委提问都紧扣文章内容,从背景知识和语言点两个方面提出尖锐和犀利的问题,非常考验参赛老师的语言功底、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也让提问环节成为大赛的一个亮点。

在国赛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来参赛的初衷。是为了得奖,还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就我个人而言,这次比赛清晰地给我指明了方向:所有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比赛时同学们付出的20分钟,不辜负平时课堂上学生每一秒的关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想来,是的。所有的成长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

非常感谢外教社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互相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当不断努力,方不辜负这匆匆时光。与诸位老师共勉。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总体来看,汪晨老师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很扎实,语言表达特别清楚,用词准确,流利性和准确性兼具。汪晨老师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对文本的把握比较好。汪晨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多样,教学环节衔接自如。汪晨老师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比较注重师生互动,通过互动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比如,在上课伊始,在解释AlphaGo时,教师提到:AlphaGo i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是请学生说什么是人工智能。之后两位学生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出了比较好的回答。在阅读环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也事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时,教师通过PPT呈现几个问题(关键词),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在学习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在表格中填写信息,之后请学生根据他们填写的信息,说出文章的关键内容。汪晨老师不仅注重与学生一起理解和探究文章的内容,还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是如何实现写作意图的,比如作者如何通过设计文章结构、选择语言(措辞)等来传递意义,并在此基础总结和归纳说明文(exposition)的写作特点。在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What role does this author assume for the AI in real-life? 对于这个问题,课文没有直接的答案,而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断后才能回答。这就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上,汪晨老师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在学生尚未学习文章内容之前,不建议使用过多的时间讨论文章的结构。从第4分钟开始,教师借助PPT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而且还告诉学生哪些段落属于哪个部分。这样做就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确实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段,建议让学生自己来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比如,在请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时,教师说:Read paragraphs 1 and 2 really quickly ,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find answers to these five hints。大家都知道,快速阅读时并不一定要逐句阅读。如果真的逐句阅读,就不能是快速阅读,更不可能是really quickly。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显得比较着急,有时自己给出答案。比如,在解释the beauty of the game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直接给出了subtlety, intellectual depth, complexity等词语。另外,在理解课文意义(内容)时,不宜穿插过多的语言点的教学。比如,subtlety一词的教学就显得比较拖沓(从7分15秒至8分28秒),metaphor一词的教学与前后教学环节的关联性也不强。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汪晨老师的这一节课和其他老师上的课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平淡无奇、中规中矩。她并没有把global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等标签式的术语作为噱头,而是用她流利而快慢有致的语言,流畅地、自然地做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会做的事。应该说,她上的这堂课最接近“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汪晨老师的导入从了解学生对AI的认识开始,接着提到computer literacy,从人机关系到人机对话,然后通过美剧中的人机对话内容说明未来的智能计算机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最后用一句“There're other possibilities. We're going to see that today”结束这个层层推进的导入,整个过程用时2分半钟左右。导入后,汪晨老师开门见山地解释了exposition的作用和特点,要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exposition易懂并有说服力,并由此交代了本节课的两个目标:理解课文,了解exposition的写作技巧。这两个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讲课时,汪晨老师没有把这两个目标割裂开,而是按照课文发展的脉络,逐段处理,常使两个目标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过渡平滑流畅。汪晨老师在处理生词、句子、段落时也采用了多种有效手段。所使用的表格和图片,都很好地起到了辅助作用。汪晨老师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这堂课,并运用自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很强的教学能力,把教学设计付诸实践。教学设计中没有大而不当的术语堆砌,却处处体现了她自己的教学思想。她并不囿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等,而是把多种方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显得格外自然。是为“平淡无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由浅入深”的提炼和归纳(如对课文前两段的处理,然后归纳exposition的特点),还是“出深入浅”的探讨和讲解(如对subtlety一词的解释和练习),都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和反应,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乃“中规中矩”。 这成为这堂课的最大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subtlety一词时,汪晨老师说:"How to memorize abstract words? We try to build a connection between it and concrete entities",这其实是在教一种学习策略,非常好!有意识地教授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对此往往忽略了。遗憾的是,汪晨老师没能稍微拓展一下,再举一个词让学生去建立关联,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另一个遗憾是,汪晨老师在讲解第一部分结束时,基于课文的前两段归纳出exposition的重要特点“logic, clarity, objectivity and authority"导噬希琹ogic这一点从这两段中很难归纳出来,显得有点牵强。在后面的教学中也基本上没有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果能够设计一个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这些特点的活动就好了。因为,这毕竟是这堂课的两个目标之一,而且,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是写这种作文。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在说课比赛环节,汪晨老师主要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对文本的理解和拟采用的具体教学过程。在文本解读方面,汪老师重点介绍了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包括写作目的、作者的态度和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之后汪老师介绍了教学过程(teaching plan)。就所给的教学材料而言,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合理。学生不仅要对文章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把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特别是学术写作方面的知识。从说课可以看出,汪晨老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比较准确,也能注意到文章为了实现写作目的而采用的写作技巧、手段以及语言方面的选择(如学术语言的使用)。在教学设计方面,汪晨老师比较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甚至具体的问题。在说课过程中,汪老师多次提到my students,还通过课前布置作业、课堂上的检查等环节来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说明汪老师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体现这一理念。汪晨老师对提问评委所提问题的理解比较准确,能对所提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回答有针对性。美中不足是,汪晨老师说课的语速和节奏偏快。另外,对文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部分细节的描述可以省略或简洁一些,这样说课的重点就显得更加突出。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汪晨老师在说课时的语速明显比授课时快,这说明,她在授课时能根据需要,用相对较慢的语速让学生能有时间理解和思考,而说课的对象不同,就不必过多考虑语速的问题。这体现出她的语言基本功扎实,且能娴熟而得体地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汪晨老师在介绍了预设中的学生的情况后,提出了本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随后的说课中,汪晨老师把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和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采取的措施,教学的关注点,教学的步骤,以及对教学设计的理性分析,统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多数参赛选手在说课时都利用了事先设计好的“预制”框架,动辄就是lead-in, globa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assignment。很明显,汪晨老师没有这样做。她的教学设计是在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临时准备的“急就章”。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显得层次不那么明晰,但并不杂乱,有她自己清晰的思路。这真实地反映了汪晨老师的语言基本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她的说课没有套话,没有空话,而是紧紧围绕课文,考虑学生的情况,显得非常有针对性,也很到位。汪晨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足够的关注,这从说课中她打算采取用“滚雪球”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发言,以及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阐释和分析中就可看出。在说课中,通常应着重指出课文的难点和教学的重点。汪晨老师虽已涉及这两点,但显得不够突出,不够深入。对“Humanity was introduced to existential risk”和“... to work on our human governance and social institutions”的理解,也不很到位。此外,课文中出现的Isaac Asimov是一个科幻作家,而不是科学家,Runaround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看来汪晨老师并不知道。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