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选手简介

杨琳,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讲师,主讲基础英语和英语写作。硕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7-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分别获省级三等奖、二等奖;2018年5月获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福建赛区特等奖。

参赛感言

提笔时正值2018年与2019年交替之际。回顾跨越了大半年的参赛历程,我想模仿电影《甲方乙方》里的台词说:“201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尤其怀念本次大赛带给我的感悟与鞭策。

最大的感悟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应保持英语学习者的初心,并以学生为主导。在省赛和国赛的两次授课环节的备赛中,我都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探索上,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挖掘兴趣点和难点,从而进行课堂设计,希望能在短短的20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有限的知识点讲懂、讲活,并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我也因为他们的互动而热情高涨,有那么一瞬间甚至忘记了比赛。记得省赛结束后,还有学生找到我,探讨起刚才课上的知识点,让我非常感动。这是“教与学”理想的样子。

这次比赛中也深感自己的不足。总决赛说课环节文本选用的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的一篇文章,这对教师的文化积淀和批判性思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如语言学家许国璋老先生的那句箴言:学习语言,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兼备良好的国学基础。以此作为新年的鞭策和目标。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杨琳老师授课课文的题目为“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该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其主要观点:年轻果然有其许多优势,但年老也自然有其明显的长处,人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去挖掘人逐渐变老的种种益处。杨老师教态亲和,语言清晰,构思缜密,环节紧凑,个人观点鲜明,教学内容充实,师生互动充分,“服务”意识和“需要”意识强,作业布置有的放矢,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教态亲和。杨老师授课和回答评委提问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发乎于内而形于外的亲切笑容,语言表述平和自然,举止平易,给课堂带来了浓浓的轻松活泼的气氛。二是“服务”意识和“需要”意识明显。杨老师一开课就交代了自己的课堂设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学生,借助清晰的PPT版面,择要写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并时时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与主题相关的要点,循循善诱,步步为营,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基本上把握课文的要旨以及篇章结构。三是师生互动明显。杨老师在短短的20分钟授课过程中,有9次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两次让学生分组思考与课文内容紧密关联的问题,借此实现教学的学生中心导向,促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回答。四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讲解议论文,最为劣质的授课是教师仅讲述文章作者的观点而闭口不谈教师自己对作者所述观点的看法。而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不失时机地表述自己对人逐渐变老的独到看法,以此促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的窠臼,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五是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课文的题目是 “变老的诸种益处”。杨老师在课末布置了两个具有针对性的课外作业:一是学生的个体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题目是“The Virtues of Being Young”;二是学生的团队作业,要求学生团队讨论“Being Young and Getting Older”的各自优势和劣势。第一个作业能引发学生以反向思维去考量课文所表达的观点;第二个作业能促进学生学会辩证和理性地去思考“年轻”和“成长老去”各自所具备的种种长处和短处。这样的作业布置,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但是,杨老师授课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有二:一是对课文中的有些关键句子和语言难点可能尚未完全吃透,在课堂上未能分清主次,如课文第二段的末句“Being young is often pleasant, but being older has distinct advantages.”是一个主题句,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对此杨老师未能提醒学生并对此展开课堂讨论。再者,对课文中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的一些句子或短语,杨老师未能给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如第三段中的“fall apart”、“slaves to style”和第六段中的“hold out”等。二是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杨老师可能因紧张而偶尔存在答所非问现象。点评专家:王文斌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 说课通常有“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杨琳老师在短短的10分钟内针对以“Backgrou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为题的课文,主要说了教学程序和教法,两者兼而有之。杨老师从高点着眼,在交代整体教学设计(design)时,既讲述教学程序(procedures),又陈述教学方法(methods),融两者于设计,主要报告了其教学设计中的“三个W”和“一个H”,浑然一体。第一个“W”是“Who are to be taught?”,即“教谁?”;第二个“W”是“What are to be taught?”,即“教什么?”;第三个“W”是“Where do I teach?”,即“何处教?”;一个“H”是指“How do I teach? ”,即“怎么教?”。在讲述这“三个W”和“一个H”的过程中,杨老师顺势而为,讲解了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技能层面”和“认知能力层面”。同时,她还陈述了教学所涉及的五个程序:一是导入;二是跟学生一起分析与课文紧密关联的各种观点;三是要求学生紧扣课文的主题阅读并寻找相关信息,尽力读出言外之意,善于根据上下文辨析词汇的动态意义,不仅能剖析难句,而且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难句;四是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产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写一篇短文并在课堂上陈述;五是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寻相关阅读材料,深度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信息。就总体而言,杨老师的说课能紧扣课文内容,熟悉基本要领,明了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教学目标以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思路清晰,语言表述畅达,主次分明,时间把握到位,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但是,杨老师的说课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对课文所涉及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术语不够了解,也未曾要求学生去进一步吃透与课文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中国文化术语和语录,如“all beneath the sky”和“all within the four seas”是分别指“天下”和“四海之内”,而“If my way is not to prevail, I shall get upon a raft and float out to the sea. He who will go with me will be [Chung] Yu.”这两句孔子所说的英语译文,其汉语原文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再者,对道家的精髓思想,如“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等世界观,在课堂上缺少应有的强化。二是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尚未完全吃透。其实,课文共分五节。第一节的第一段尽管是介述中国人的地理背景,可第二段其实是对第一段末句“… and it is not without reason.”的说明。第二节的开句明显是承接第一节所述的内容。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五节如同剥笋,层层向内,阐析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之根和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别的深层缘由。第五节的第二段对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社会体制观念和科学研究观念做了扼要的对比和比较。遗憾的是,杨老师对这样的篇章结构及其内容也缺少应有的强调。 点评专家:王文斌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