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当老师已六年有余。六年,算不得很长时间,回想起来有些恍然,颇有些“白驹过隙”之感——毕竟,身在教室课桌前,由自己崇敬的老师带领着一道学习,似乎只是昨天的事。
学生时代的我十分幸运,遇到了许多卓越的老师,有一些对我影响颇深。也许因此,如今自己当了老师,却保留了以学生视角思考的习惯。在此便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视角,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其一,教师的讲授应当必要。“必要”指的是该学科中需要知道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战策略、实用技巧、学习方法等。比如,精读需要讲解语法、语言点,锻炼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更要讲授如何学习语言,授之以渔,令学生在课堂以外、毕业之后仍能不断精进语言能力。
其二,教师的讲授应当有趣。这又回到“换位思考”的视角,我常常会想,这些必须讲解的内容,如何讲授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视频等辅助手段,调动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味觉等感官,直观而有趣,令学生的体悟更真切;课堂上引入音乐、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内容,类比语言学习,能令学生印象深刻;除了教师一人讲授外,可以请学生学习后讲给彼此听——检验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看看能否给他人讲明白。寓教于乐、鲜活有趣的课堂会令学生记忆犹新。
其三,教师的讲授应当发自肺腑。这一点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之前两点。教师所讲的内容应当是自己亲身体会、有感而发的,教学应当从“心”出发。美国教育家Parker J. Palmer在The Courage to Teach一书中说,“Good teaching cannot be reduced to technique; good teaching comes from the ident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teacher.”诚然,好的教学和教育怎会只流于技巧,更是教师本人深有感触、笃信力行的内容及准则。中国古代哲人倡导“知行合一”。教师必须认同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身体力行,如此才能以自己对学科的热忱感染学生,令学生领略到学科之美,萌发浓厚兴趣。学生学习,不仅来自老师在课堂内的讲授,更源于老师生活中言行举止的影响,“耳濡目染”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知”、“行”与“教”应合而为一,讲授、呈现的应当是教师真实、完整的人格,也许远非完美,但却格外真诚。
回望求学与执教历程,有幸得到许多恩师、前辈、同事的帮助与提携,唯有深深感恩。同样感谢我亲爱的学生,给予我无限的动力与灵感,助我一起成长。教书育人,何等寻常,却又何等神圣,常常如履薄冰,却又如此愉悦,这大概是为人师者的快乐与收获之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