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

选手简介

刘露,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主讲本科英语专业英汉笔译、研究生翻译硕士视译、会议口译等课程。获北京理工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北京赛区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参赛感言

不知不觉,当老师已六年有余。六年,算不得很长时间,回想起来有些恍然,颇有些“白驹过隙”之感——毕竟,身在教室课桌前,由自己崇敬的老师带领着一道学习,似乎只是昨天的事。

学生时代的我十分幸运,遇到了许多卓越的老师,有一些对我影响颇深。也许因此,如今自己当了老师,却保留了以学生视角思考的习惯。在此便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视角,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其一,教师的讲授应当必要。“必要”指的是该学科中需要知道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战策略、实用技巧、学习方法等。比如,精读需要讲解语法、语言点,锻炼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更要讲授如何学习语言,授之以渔,令学生在课堂以外、毕业之后仍能不断精进语言能力。

其二,教师的讲授应当有趣。这又回到“换位思考”的视角,我常常会想,这些必须讲解的内容,如何讲授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视频等辅助手段,调动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味觉等感官,直观而有趣,令学生的体悟更真切;课堂上引入音乐、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内容,类比语言学习,能令学生印象深刻;除了教师一人讲授外,可以请学生学习后讲给彼此听——检验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看看能否给他人讲明白。寓教于乐、鲜活有趣的课堂会令学生记忆犹新。

其三,教师的讲授应当发自肺腑。这一点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之前两点。教师所讲的内容应当是自己亲身体会、有感而发的,教学应当从“心”出发。美国教育家Parker J. Palmer在The Courage to Teach一书中说,“Good teaching cannot be reduced to technique; good teaching comes from the ident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teacher.”诚然,好的教学和教育怎会只流于技巧,更是教师本人深有感触、笃信力行的内容及准则。中国古代哲人倡导“知行合一”。教师必须认同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身体力行,如此才能以自己对学科的热忱感染学生,令学生领略到学科之美,萌发浓厚兴趣。学生学习,不仅来自老师在课堂内的讲授,更源于老师生活中言行举止的影响,“耳濡目染”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知”、“行”与“教”应合而为一,讲授、呈现的应当是教师真实、完整的人格,也许远非完美,但却格外真诚。

回望求学与执教历程,有幸得到许多恩师、前辈、同事的帮助与提携,唯有深深感恩。同样感谢我亲爱的学生,给予我无限的动力与灵感,助我一起成长。教书育人,何等寻常,却又何等神圣,常常如履薄冰,却又如此愉悦,这大概是为人师者的快乐与收获之源吧。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刘露老师语言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表达流畅。20分钟的授课教学内容安排充实,教学手段多样,整个教学过程也很紧凑。她也非常注意学生的参与,与学生互动也比较自然。不过,这堂课总的来说教学效率并不高。所谓教学效率,指的是就特定的教学对象和课程而言,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她假定她的学生是大二的英语本科专业。她把课程定位为intensive reading class。一般说来,intensive reading class的重点是课文讨论,透过课文向外做语言、知识和思想上的发散,通过细读课文来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语言能力。刘露老师所设计的内容和活动与教学对象和目的、课程定位有一定的偏差。首先是lead-in部分。美国小学生的录像(03:06)虽然精彩,他们的解读虽然有趣却也是较感观、较低层次的。如果刘露能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生简单而有趣的回答去对课文里的讨论做更抽象、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进入课文的高层次分析,那这个录像的lead-in作用是无可厚非的。遗憾的是,看完录像后她仅让大二的本科学生去重复小孩子的答案。值得思考的是,在授课结束前,刘露老师让学生也做一个阅读的比喻,结果那个学生的回复与小学生的一模一样:Reading is like a journey。课文的思想内容被遗忘或边缘化了,原本是个lead-in的录像材料,结果竟然喧宾夺主地把一个复杂、深刻的问题简单定位了。 本堂课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作者是如何思考阅读目的的。(05:57)翻开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答案其实都已经是黑体标出了。大二学生读出本已黑体标出的答案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学生读完后,能引导学生对这些答案进行解释和分析,那应该还算合适。遗憾的是,刘露老师并没有进一步这样做。其实这些标出的黑体答案以及下面作者的解释,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语言,都很复杂,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必定会触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第一个目的:Relief from being too much in my own mind。作者在解释relief必要性的时候是这么说我们自己的想法的:Not because theyre so incredibly lofty or important, but usually because they’re so ridiculous and banal, and therefore a mental and emotional drain.我们的想法是哪里来的?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思想会成为 a mental and emotional drain?而这个drain又怎么理解呢?作者进而又指出:Even five minutes of listening to someone else’s written voice can give me an enormous sense of relief and rejuvenation. 为什么说five minutes就可能起作用?为什么别人的思想就能给我们relief and rejuvenation? 又如第二个目的,阅读能让我们experiencing other ways of knowing the world.他解释说:阅读时,We temporarily partake of that way of knowing, and potentially bridge two different ways of understanding. 为什么说是temporarily partake of? 如果只是temporarily,那怎么理解potentially bridge two different ways of understanding? 这里就不展开了,但作者很显然是在更深的层次讨论阅读的目的和好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线索去细细体会和思考作者的观点,学生最后就不可能重复给出录像里的答案。他们也能通过对课文内观点的思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刘露老师也考虑到了精读注重语言细节的特点。由于是示范课的关系,她仅选择了Nothing begets ideas more easily than ENTERTAINING other ideas (09:48) 刘老师的预判是有依据的,因为学生似乎不能确定这个词的词义,显然这是个新词。刘老师鼓励学生从context入手去揣摩词义,这也非常好。问题是,如果希望学生根据语境线索去揣摩词义,那就得鼓励学生去寻找线索。由于没有能给出语境线索,结果刘老师还是自己把答案给了学生。这个思考活动便没有教学效率。另外,词语是理解脉络要穴的关键,课文有许多比entertain更关键、更难的词语,为什么选择让学生解释entertain呢?刘老师的另外一个手段是引入课文外的话语。一般引文都是为了突破课文的原有思维框架,加深课文的理解,在语言、思想、知识上做进一步的拓展。但刘老师的引文对理解课文有什么帮助呢?(如Flipped, 16:12; 19:30):它们与课文的哪些知识点做了对接?在什么意义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呢?补充与不补充这些课外引文有区别吗?总的来说,由于刘露老师的授课对课文本身关注不够,所设计的课程无论在思想和语言难度上都要低于课文,她的课教学效率还很有提高的地方。点评专家:曲卫国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刘露老师的说课分为以下内容,1. Teaching philosophy. 这部分她主要强调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自学能力; 2. Teaching objectives; 3. Resources.在谈到教学资源时,她除了课文,还谈到了介绍其他中国作者和古典作品;4. Teaching procedures. 这部分比较详细,如a. lead-in,其中包括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b. introduction;c. textual analysis。课文分析的具体手段有global and close readings, independent learning, back translation; 5. evaluation/assignment。她的说课条理清楚,步骤明确,展示了她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对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的了解。她非常注意要通过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过,尽管她课程内容似乎很丰富,课文似乎不是她主要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她对冯友兰这篇Backgrou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课文究竟该如何处理似乎不明确。虽然她提到了global 和close reading,似乎有课文分析,而且过程有不同侧重,但由于说课比较宏观,在具体实施这方面说的比较少。她的说课实例示范不够。global reading和close reading都是抽象的范铸,如何具体实施是关键。说课不仅要宏观地告诉我们要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地描述在微观层面如何施教。冯友兰先生的这篇文章有许多读点,按现在的文化研究理论看,该课文的观点是很有争议的。不太明白为什么lead-in不按照课文所涉及到的文化对比假设,而是笼统地用中国古典作品作为引入?精读课的核心是课文处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各种能力是精读课的关键。点评专家:曲卫国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