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选手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讲本科生《综合英语》《文学导论》《英语论文写作》等课程,以及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课程。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张倩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点,所选择的角度和框架能较好体现英语专业的学科性;教学内容丰富,与学生也有很好的互动。她在教学过程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令人印象深刻。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不过,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对影响话语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这就意味着在分析课文时不仅要确认话题,更要求对课文如何展开论证进行理解分析。 有点遗憾的是,张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似乎只是把课文处理为批判性思维的话题,这不仅导致课文的讨论不够细致,也影响了批判性阅读的深度。 虽然要求学生对议题找到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也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不分析课文本身的论证过程,我们的讨论就很难对课文的论点和论据展开反思,很难对文本的历史语境和认知框架等进行较深入的发掘,更无法在与课文的批判性对话中对自己的分析解读有清楚的反思,对不同角度的讨论有理解性的宽容。 由于课文被当成了议题,这堂课的讨论并没有出现学生与Russell的批判性对话。事实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对Russell的观点进行系统梳理,也可以在一定的互文框架中解读Russell的思路。 专业分析的系统性 另外,张老师选择logos、pathos和ethos等修饰概念去分析这篇课文,能较好地体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不过专业的修辞分析要求有高度的系统性。唯有系统地运用,这些修辞概念才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体裁等深层次的问题。蜻蜓点水似的一般性修辞角度讨论并不是文本的专业分析。 点评专家:曲卫国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张老师对AI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分析得很仔细。不过她对AI的批评却有些脱离AI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课文,对AI设计的问题逻辑性也缺乏很好的了解。 抽丝剥茧见脉络 Richard Wilhelm的这篇课文有些复杂,也有一定的长度,涉及到许多理解中国文化必需的知识。由于张老师在批评时没有具体结合课文,因而判定AI的设计罗列了太多的问题,她对这些问题的逻辑性提出的质疑有可商榷的地方。 如果我们细读课文,结合理解中国文化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就会发现AI设计的问题并不太多,其逻辑也未必混乱。 以Group discussion的六个问题为例,AI设定的问题其实有很好的逻辑性和渐进性: 如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如何讨论harmony这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将课文对这个概念的阐释与传统中国文化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传统中国儒教和道教这两个主要的系统知识框架内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思考; 第四个问题是将学生的思考由历时维度引向现时维度; 第五个问题要求学生对Wilhelm的思考进行反思,分析他所选聚焦点的依据; 最后一个问题则要求学生对外国中国学学者的各种分析框架作基本的了解。 显然,这些问题有很清楚的逻辑关联和认知依据。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思考这些问题,则他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掌握相关的词语,更能在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当专业的互文知识。点评专家:曲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