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校军

选手简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毕业于澳门大学,CATTI二级笔译证书持有者。曾获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海南赛区特等奖。

参赛感言

20233月,因“外教社杯”,邂逅上海,实现了很久以来的梦想。此行得到了珍贵的指导、包容、支持和信赖。这份因语言结下的缘分和热爱将抵岁月漫长。

赛场上,每一位老师的沉着、巧思亦或是真实,于无言处展现了大家对外语教学和生活的热爱。同课异构又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多元创意,就如同Wolfgang Iser所说的:“The ‘stars’ in a literary text are fixed; the lines that join them are variable.”赛前解读单元文本、准备授课内容的两周时间里,充满了无数苦思冥想的时刻。赛场上,学生鼓励的微笑、评委和观众笔挺的坐姿、安静有序的现场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力量和尊重。虽然自己表现得并不完美,第二天的说课环节还有些许慌乱,但有了这次历练,下一次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相信我一定会更从容应对。梅德明教授的提问、徐锦芬教授和李力教授的点评是启发,更是珍贵的建议,令人感动深思。愿吾辈外语人牢记叮嘱,力学笃行,履践致远。

三月上海之行,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梦想山海的奔赴,在诸多次自我怀疑中终听到鼓舞的回声,心中力量蓄满,继续前行。感谢“外教社杯”!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 方校军老师首先肯定了所选课文(The Importance of Leaving Your Comfort Zone)的内容贴近大学新生的生活、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她指出,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和启发性,学生可以借此感受和学习如何读、写“说服性”文章,并且可以联系个人成长经历批判性地理解、看待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这些也成为她接下来课堂展示的主线。随即方老师清晰地介绍了自己对这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文化三层次)、教学理念(基于意义和用法的教学)、教学过程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元素齐备,并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展示环节,方老师以亲身经历将学生带入对“舒适区”的一系列讨论,既是对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测,也自然过渡到更深入的探讨。为实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即学会有逻辑地劝说,方老师引介了Toulmin’s Model (图尔敏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服性”文体的要素。通过教师讲解、举例,学生练习、拓展,可以观察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模型,而且能够自如地运用它来分析课文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达成了本节展示课的教学目标。方老师利用授课环节的16分钟,聚焦于应用Toulmin’s Model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服性”文体的内在逻辑线,获得可迁移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其教学设计完全吻合,举例恰当,讲解充分,多媒体课件运用得当。无论是对课文的深度解析,还是对各环节的任务设计,都有机蕴含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体现了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方老师声音甜美,笑容可人,音高、语速适中,教态端庄大方,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示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课堂调度能力和很强的亲和力。正如提问评委所指出,方老师如能在展示课环节大胆地再减少一些教师话语,更多地调动学习者能动性去识别、比较、归纳、表达,课堂会更加精彩。点评专家:李淑静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 方校军老师首先对文本做了整体分析:传记体,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其中的语言难点和所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观可能会对学生的理解构成挑战。在此基础上,方老师设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知识层面,学生能够了解主人公李约瑟先生其人及其贡献;技能层面,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尤其是文中展示的丰富的描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并能迁移至自己的写作和口头作业中;文化意识层面,学生能够受到启发,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与责任,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自豪感。在讲到技能目标时,方老师结合课文举例,提炼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与句式,显示了她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接下来,方老师分别阐释了教学理念(基于意义建构的教学)、教学步骤(课前、课中、课后)和课堂内外活动设计。她对教学步骤的描述尤其详细,对语言学习重点做了罗列,如形容词的选择、倒装句、数字类表达、专有名词、比喻等修辞的运用等,并从课文中举例说明。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期望学生能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故事的内涵,生发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的热望,并在分享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整体来看,方老师的说课包含了多个要素,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较好地呼应了其设定的教学目标,结构完整,条块分明,讲述清晰。美中不足的是,在对课文的处理中,语言层面的举例很多很实,但对于内容的讨论偏少偏泛,这使得评委担心故事本身蕴含的丰富的层次性是否会被浪费,以及第三层“文化意识”教学目标能否自然而充分地实现。另外,对于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意义建构”的教学理念,最好也能举例说明。点评专家:李淑静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