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选手简介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访问学者。全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高校卓越教学新秀。安徽工程大学首批名师工作室“朱琦工作室”负责人,多次在国家级英语教学竞赛全国总决赛和省级英语教学竞赛中斩获桂冠。获安徽工程大学教学骨干、师德标兵、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主讲的口译课程入选“安徽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安徽工程大学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安徽工程大学思政优质课”。

参赛感言

和“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缘分要从2010年说起,当时走上讲台不满2年,是一枚翠绿的“青椒”,算起来距今已12年。


2010年,外教社举办了第一次教学大赛。当时的我作为年轻教师,第一次接触全国性的教学大赛,自是满怀期待;我想全国许多外语界同仁也同我一样,对盛会心怀憧憬:因为虽然当时各高校都设有全科类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但是英语教师全国性的教学竞赛还是“第一次”。


就像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在颁奖典礼的致辞中所说,“首届大赛是我国教育界一次特别的、非常有意义的赛事。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是首次针对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竞赛。”


对于全国外语界来说,是“第一次”全国英语教学大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第一次”跨出校门参加省级教学比赛——这两个“首次”叠加,让人记忆犹新。


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参赛人数众多,竞赛环节环环相扣,赛场上,我全程如同“怀揣小鹿”,紧张又忐忑;也是在首届大赛中,我对英语类的教学比赛有了直观的体验,也第一次感受到教学竞赛的残酷。最终省决赛环节中以微小差距遗憾无缘全国总决赛,但比赛结果却让我心服口服——我想,教学竞赛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它让我们在“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同时,深刻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谓是一种“痛”的领悟。


从那以后,怀揣一份热爱和感悟,我踏上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竞赛反哺教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反思之路,其间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心路历程、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和全新领悟。


12年间,缘于初心,缘于当年一枚“青椒”对于教学的赤子之心,内心里还久久怀着一个“外教社”梦。12年后再次回到外教社的赛场,满满是回忆,满满是收获…… 


感谢外教社,开启了中国外语教学竞赛的大门,让一线外语教师认识、磨炼、改善自己的不足,反思、提升、凝练教学,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最后,特别鸣谢我所在的安徽工程大学不拘一格大力鼓励、扶持一线教学,是坚定温暖的大后方,特别感谢安徽赛区组委会徐杭老师一路走来的支持!祝“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越办越好!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1:朱琦老师上的翻译课内容充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得法,教学效果显著。她抓住交传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分析和总结,一一予以厘清,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受益良多。朱老师授课由浅入深,简洁明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十分默契,师生活动的时间占比恰到好处,教学步骤前后紧密衔接,整堂课一气呵成,流畅自如,生动活泼,丝毫不让人感到枯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翻译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也富有创造性。她从实战出发,复现真实交传情景,抓住口译中一般译者常犯的错误,以此为例,展开讨论。如:“你远道而来,辛苦了。”“你比我年长,请上座。”等进入正题前看似简单的客套话,以及一般译者都会感到棘手的“生肖”“成语”等等在口译中容易出现“中文式英文”的现象,结合自己当年口译时遇到的问题,现身说法,启发学生展开探讨,并通过教师讲解,展开中外文化对比,指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把浅层次认知予以抽象和提升,使讲课内容既明白易懂,又雄辩有力,不乏深度和厚度。朱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很接地气,所涉内容实用性强,学生的当场表现证实,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本堂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范例。朱老师教态自然,说话口气亲切,始终面带笑容,透溢出显见的亲和力。她的外语功底扎实,语言运用流畅准确,语音语调标准,课堂调度游刃有余。以其综合素质而论,在同类教师中当属佼佼者,也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提供了可靠保证。从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活动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错,语音语调规范,语言运用能力可圈可点,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效,虽然这不应只归功于单一课程,但翻译课的贡献不容忽视。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话,朱老师在一开头介绍本课教学内容时(其实可以分解处理),用时稍嫌过长,学生易产生听觉疲劳,个别的难免会走神。但瑕不掩瑜,这仍是一堂非常出色的翻译课。点评专家:黄源深授课点评2:朱琦老师《口译基础》课本次参赛选择的是Coping Strategie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ing这一单元。从总体看,该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完整,包括教学对象、教材使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Demo Lesson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从Demo Lesson的安排看,包括了on-line preview、讲解文化的三种类型(social expressions; jokes, puns and allusions; customs and habits)以及课后作业等,教学要素齐全。朱琦老师口语纯正、表达流利,教态自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教学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本课的教学至少有两大亮点:其一,朱琦老师采用了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如教师讲解、师生问答、分组讨论、学生问卷等;其二,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如照片、饼图、口译现场视频、动画等。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将如此多的方式和手段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确乎不易,可见朱琦老师在教学准备上下了很大功夫。从课程的教学过程看,该课也有不少亮点,下举一例:如讲解social expressions(6'30'')时,教师选取了两个例子,一是见面语,二是宴会前的礼貌语“您比我年长,您上座。”对于见面语,教学中朱琦老师选择了她自己作为口译员参加的当地市长与土耳其总理的会谈,这种现身说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学习积极性大有裨益。对第二个例子,则采用了学生先分组讨论并给出各小组的译文,最后由教师给出参考译文的方式,这种学生参与、大胆实践的方法值得提倡。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文化的三个方面,但教师的处理方法都是以个案的方式涉及其中很少的内容:social expressions谈了见面语与宴会座次的礼貌语,jokes, puns and allusions举了一个笑话的例子,customs and habits涉及了中国人的生肖,这些例子都很妥帖。但文化的这三个方面包含丰富的内容,现在这样处理似乎不够全面。建议能用较短的时间对每一类的主要内容做一概略介绍,然后再进入案例,使学生既见树又见林。点评专家: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