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记得接到大赛通知时内心的振奋,我想不只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受益的无疑是广大在校大学教师和学生。从这一点来说,此举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的明智之举。
从教九年来,最大的心得是,只要重视并愿意为此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心灵的表达途径,所以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学实践中,充分了解受众,把握他们的兴趣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和使用语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英语教学,针对的是有思想、有活力、有好奇心、有自学能力的人群,发掘并保持他们对英语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人说,多数学生喜欢年轻些的英语教师,这个现象或可给我们一些启发。大家笼统地将其归结为没有代沟,但据我了解,其实不论年龄,教师在授课时有意无意地使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语言,了解其关心的话题,就会受欢迎,学生对交流的方式有了兴趣,自然会对交流的对象和内容产生兴趣。再有,就是态度。大学是个开放的自主的场所,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自行安排生活学习。但问题在于,相对于中学而言,师生间较少的交流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冷淡。在人对人的教学过程中,感情的因素应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成功的教师得益于不吝与学生真诚沟通,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热情的帮助,学生出于崇拜或感动,会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决心。从长远来看,调动学生自学的热情,适时给予指导,才是事半功倍之道。
此次大赛,为广大教师铺设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比赛的意义很大地体现在同行之间可以有机会相互学习切磋。通过比赛,我发现有些老师将很枯燥的词汇讲解寓于文字游戏中,学起来轻松且印象深刻;有些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热情,以独特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些老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充分而得当,很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在享受高水平教学的同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之路需要不懈地探索,不断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对本人而言,这份职业不仅是神圣的,而且充满魅力,让我拥有为之奋斗的动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并看到学生的进步,是世上最有成就感的事,我将不离不弃,矢志不渝。最后想说的是,参赛一路走来,正是得到了同事及同行的无私帮助,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大赛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有机会再次看到一些老师磊落的人格,正如周总理告诫: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此次参赛的意外收获。
风物长宜放眼量,重视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长久之计。祝愿大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