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

选手简介

李灵,籍贯山东省临沂市,硕士研究生,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应用外语教学中心教师,讲师。200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同年开始任教于天津外国语大学。2008年12月获得第九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2年9月获得天津外国语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2年10月获得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天津赛区一等奖。

参赛感言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得到“鱼”,只能学到一个死知识,而学会“渔”,则能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授之以渔”,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我也注重帮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最基本的词汇、句法、语法到篇章的组织再到语言在交际情景中的实际运用,在保证给学生足够“输入”之后,再培养他们的“输出”能力。

本次大赛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能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同行们充分的准备和出色的发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老师的授课中都有亮点,并且不乏深度,让我收获颇丰。在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专家评审团给我的启迪。首先,是在颁奖典礼上评审组代表黄源深教授的发言。他首先指出了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因为他们培养的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将来要走向各个大学、中学,承担中国未来英语教育重任的学生。同时,他严肃地指出了目前英语教育中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问题。学生应该夯实基础,掌握词汇、句法等的用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基本功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的英语学习者。第二,是本次大赛比赛形式的改革。大赛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增设了笔试环节,本环节同样重在测试参赛教师的语言素质和教学基本功。我们作为选手在笔试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应当成为我们自我完善和鞭策的动力。

这次参赛经历让我切实体会到“学无止境”这句话的含义。要想成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学习者;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跟上语言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保证自己充足的知识储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感谢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让我再次认识到这句话的正确和重要。不断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从授课表现看,李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师综合素质,口齿清晰,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基本的教学技能,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备课充分。首先,本课的课文为一篇新闻报道。李老师授课的一个亮点是能注意到体裁分析对于学生了解语篇结构、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把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为主线,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熟悉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及内容成分,由此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英语新闻报道的写作能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教师掌握必要的本学科理论对于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内容。李老师与学生的主要互动形式为师生问答。问答活动的恰当掌握在教学中能起积极的作用。她与学生问答活动紧密围绕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篇结构和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作弊的危害。PPT在当今的外语课堂已经普遍使用。李老师的PPT紧扣教学内容。在谈及英语新闻报道的体裁结构时,李老师设计的几个幻灯片围绕体裁结构展开,页面简洁朴素,不加入不必要的成分。例如这个幻灯片呈现了英语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让学生对新闻报道的体裁结构一目了然。此外,李老师对课堂有限的时间能够做出合理的安排,在上课之初向学生交代本堂课所要涉及的内容,使学生心理上有了准备。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该位教师能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好地发挥了英语综合课的功能和作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点评专家:杨信彰教授参赛选手使用的课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涉及美国大学考试中的作弊现象。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参赛选手在准备时是下了一定的功夫进行精心设计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三个部分:Warming-up、Text comprehension和Speaking activities。第一部分用了不到2分钟,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用了16分钟,第三部分用了2分钟左右。就这一个层面而言,其时间的分配是基本合理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也十分自然。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参赛选手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和理解上,突出了新闻报道文体的特点,让学生能很快把握文本的结构,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参赛选手的教态自然,语言得体,语音语调基本准确,有一定的亲和力,在教学中和学生有一定的互动。在回答评委的提问时,参赛选手能较好地说明自己的教学意图。这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是,在教学的第二部分,即Text comprehension中,参赛选手用了16分钟中的10分钟左右分析文本的结构,这似乎太多了一点。关注文本的结构,这本无可厚非,但与下一个环节,即in-depth reading相比,就显得不够平衡。顾名思义,in-depth reading应该对文本的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的阅读,关注其词汇、短语、句子的结构、段落的结构以及文本的深层含义等,这些是理解一个文本的基础。而参赛选手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显得有点仓促,对这一部分的“深度阅读”有些名不副实。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