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媚

选手简介

吕春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博士。2001年起任教于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7年—2008年赴美访问学者。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4项辽宁省科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曾获1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和2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参赛感言

从7月份得知将要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到10月份的省赛,再到11月底和12月初的全国决赛,这是汗水与收获并存的半年,忐忑与释然并存的半年,胆怯与自信并存的半年……

回首这半年的生活,我有着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感激。仍然记得刚刚开始准备参加省赛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忐忑。但是我有幸得到了赵永青老师等资深名师们的指点,他们慷慨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与我分享,帮助我顺利完成了省赛课件的设计。我可爱的学生们也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中给予了我关心和支持。

进入全国决赛准备阶段,我首先确定了教学设计思路:一要体现教学理论的指导性,二要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认为综合英语课要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知识、情感和思辨能力等几方面的能力。在充分研究和理解了授课课文的基础上,我将布鲁姆认知分类学说(Bloom’s Taxonomy)和任务型教学法作为我授课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提问和课堂任务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两种理念的综合运用。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实践性,因此我通过赛前试讲来检验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具备合理性。在试讲中,刘风光院长和黄滔老师就组织教学与课堂管理、板书与语言、课堂提问和任务等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的学生们不厌其烦地陪我练习授课内容,帮助我精心打磨授课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合作的艺术,教师不仅需要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更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参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并逐步掌握运用创造性的能力。

在上海比赛的三天,夏洋老师的专业指导与陪伴让我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邹德艳和朱效惠老师在比赛前夜与我共同探讨教法让我对参赛内容获得了多样化的视角,常俊跃院长在总决赛现场的突然出现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个团队所给予我的最大的支持。尽管在省赛和全国总决赛的说课环节我都“有幸”抽到了一号,但是出场次序的不利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的紧张情绪。相反,在走进赛场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展示自我风格、回报关心帮助的重要时刻。

赛后,回想起这半年的经历,我思绪万千。这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来自同事们和学生们的关心和鼓励,感受到这个团体所迸发出的巨大的能量。这次比赛也让我有幸结识了优秀的选手和外语界的顶级专家,从这些同行的身上,我学习到了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比赛是开启我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之旅的起点。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吕春媚老师授课课文的题目为“Rapport-Talk and Report-Talk”。该文主要谈论男女平常与他人寒暄或交谈时,因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其谈话的内容取向、方式方法和目的意图均表现出种种差异。同时,该文分析了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的缘由,陈述了这些差异所带来的由内发乎于外的诸种表现行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和家庭诸种心理感受。吕老师的授课思路清晰,内容聚焦,步骤紧凑,教态亲和。尤为明显的是三个亮点:一是授课的导入契合课文内容。她借用课文中提到的美国喜剧电影Divorce American Style中一个仅长42秒钟的片段,反映一对美国夫妻之间的争执,以揭示男女因对彼此言语的不同解读,造成剑拔弩张的家庭气氛。直观、鲜活。二是吕老师采用的情景代入法。她假设若自己赛中紧张,邀请男女学生各一名,从各自的性别心理出发向自己表达抚慰之言。如此课堂操练,能给学生以现场感和真实体验感,同时也有益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三是以三个方面来欣赏课文。其一是课文主题(theme)解读;其二是课文的篇章结构(structure)讨论;其三是课文体裁(style)分析,并对这三个方面均进行了明晰的板书和讲解。吕老师进一步借用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所写的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一书中某对夫妻之间的一段对话,让男女学生扮演夫妻当堂朗读。此段对话与本篇课文是出自同一书,其内容也与本篇课文的主题极为接近,以此练习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颇为恰当。但是,吕老师的授课美中不足,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讨论课文主题时,其主题句就隐藏在课文的第10段:“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ways of talking”。英语的行文习惯是,除了文章有题目之外,大多段落都有主题句。这些主题句不是现于段首,就是现于段尾,偶尔也会现于段中。本篇课文的主题句就是藏匿于第10段,可吕老师忽视了向学生讲解英语阅读方法的这一要点,不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性阅读习惯的养成。二是未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要旨,文中细节便易于理解。该课文的题目是“Rapport-Talk and Report-Talk”,其中“rapport”一词学生可能较为生疏。吕老师虽解释了此词的词义,但未深挖其内涵:第一,此词源自法语词rapprochement,表示“亲善”之意,即“建立和善友好的关系”。换言之,此词是指通过建立亲密感,借以构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合作和相互敞开心扉的人际互动关系;第二,rapport一词用于此题目,除了词义切合之外,另一用意是为达到“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效果,即rapport和report这两个词均以r为首字母,借以形成悦耳的读音;第三,若能借助一个解读图,便能得到更好的彰显,此图可示如下: women men | | rapport-talk report-talk | | private talk public talk | | intimacy information若能以此图为课文讲解的概要,根据课文实际内容不断地加以细化和充实,此课的讲授则更能见效。点评专家:王文斌教授吕春媚老师的授课内容丰富、节奏流畅、互动频繁、特点鲜明。授课开始时,吕老师放映了电影Divorce American Style中的一个很有戏剧性的片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迅速进入主题,即两性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而这正是本课课文的主题。在当今时代,电影是重要的阅读文本,“阅读”电影应该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播放一个精心挑选的电影片段,既可以聚焦本课主题,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认真观看一部与课程有关的电影,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在放映完电影片段之后,吕老师对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进行了颇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并且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课文的直接来源,即美国作家Debora Tannen所写的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一书。对此书及其作者的介绍虽是一带而过,却也能增强课文的整体感,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意识。接下来,吕老师进入课文讲解环节(将其称为课文赏析),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主题、结构、风格(theme, structure, style)。吕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点出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即public和private,对其进行了讲解,并由此转入对本课的两个主题词report-talk和rapport-talk的详细、深入的讲解。在讲解中,吕老师使用了填空练习、情景对话、扩展内容等课堂工具,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于主题的把握。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十分连贯,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很有趣。在回答现场专家的提问时,能够较好地应对质疑。专家指出,授课中使用了“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吕老师回应说,在教课实践中,发现如果从细节着手,学生就会过于关注语言点,而忽略整体和意义;同时,填空练习所关注的其实正是语言点和课文细节。如上所述,在这堂课上,吕老师使用了诸多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有效,吕老师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不过,我觉得吕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句子(偏重意义)和句法(偏重形式)的关注还是太少,而这两者才是作品通过形式来产生意义的关键。吕老师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其实细节最终决定质量——我也不敢苟同,希望能进一步讨论。例如,在课文的上下文里,将lofty解读为theoretically valuable,或者of high intellectual value;将down-to-earth解读为easy to understand;将sophisticated解读为intellectually appealing,离作者的本意有些距离,会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另外,说课文的“style”(风格?)是cause-effect expository essay,也值得商榷。点评专家:程朝翔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吕春媚老师基本上覆盖了说课所应涉及的主要内容。她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项内容:一是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xt;二是Teaching Procedures;三是Teaching Objectives;四是Critical Thinking。根据这四项内容,她做了一一分述:1. 对课文的简要分析。针对这一项内容,她主要谈及四点:其一是这篇课文是以题目为焦点,讲述因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而对语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其二是课文的要点,涉及语言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结果;其三是课文难点,包括一些生词,如Singlish和Hinglish等;其四是课文出现的一些语言学术语,如pidgin和creole等。2. 教学步骤。关于这一项内容,她讲述了授课拟分四步走:一是导入,二是整体阅读,三是课文理解,四是写作练习。3. 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一般知识,二是语言学知识,三是认知思维。4. 思辨性思维。吕老师针对此项内容,设计了校园采访任务和课堂上辩论任务,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以及写一篇类似于本篇课文题目的作文。在讲述以上四项内容时,吕老师对每一项内容所需的时间安排也分别做了交代,同时也对自己授课对象的情况做了简要说明。就总体而言,吕老师的说课能掌握基本要领,明了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教学目标以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她也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加以考量。但是,吕老师的说课主要有两点不足:1. 针对课文实际内容的教学设计欠缺。吕老师所表述的教学话语,即便是讲授其他课文的内容,似乎也照样适用。许多教学话语听来较为抽象,未曾举出是针对课文的哪一点或哪几点而特意采用某一教学方法,如谈及要求学生进行Comparison and Contrast时,到底要求学生比较什么?对比什么?吕老师对此却未作具化。在说及要求学生采用回译法(Back-Translation)时,到底是哪些句子需要学生进行回译,吕老师对此也未做交代。2. 对课文的真正难点把握不够深入。吕老师在说课时仅泛泛提及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一些难词和难句,但未曾陈述哪些是难词和难句?为什么?其实,除一些难词和难句之外,本篇课文至少有两点需要重视:一是课文题目中所出现的“language”一词到底是指什么?是指具体的一门语言,如指英语?还是一个笼统概念,牵涉到其他多种语言?为何作者在此使用这一词?题目是文章的核心思想,若题目不搞清楚,对正文的解读就有可能会偏离。二是网络语言到底是怎样改变了语言?本篇课文到底给读者提供了哪些具体实例?能否做一归纳或罗列?若不了解课文的各种论据,那么对课文的主题理解就会有困难。但是,像吕老师这样一名青年教师,能在30分钟内对一篇事先没有看过的文章进行说课,这已经不易;而她做到目前这一程度,这更是不易。点评专家:王文斌教授所谓说课,就是详细地讲述如何上某一堂课,并列出上课的计划和要点。就此而言,吕春媚老师的说课比较成功。她的说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她的课堂教学安排合理,各个环节都有较好的衔接。在她的教学理念中,讲解和练习同样重要,理解和写作同样重要,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在说课过程中,吕老师首先点出了课文的体裁(说明文)和主题(互联网对语言的影响),然后又列举了授课中的两个难点,即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的新词(例如Singlish和Hinglish)和语言学专用术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吕老师主要讲了她的授课步骤。她能够有效地安排时间,用3节课(每节课90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中对象感较强,强调针对的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作为90后,他们有很多优点,包括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却有待开发。有了时间观念和对象感,也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即知识、语言、写作、认知——有了这四个教学目标,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所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能力。吕老师还点出了这一切背后的重要方法,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这两个重要方法贯穿并主导整个教过程。吕老师将教学过程划分为4个更为具体的步骤或者部分,即导入、总体阅读、细节阅读和思辨能力。在这4个具体步骤中,进行了不同的练习。例如,在细节阅读部分,进行了改错、翻译、写作等练习;而在思辨能力部分,则要进行校园调查和课堂辩论的练习,目的是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以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总体看来,吕老师的说课比较强调方法和步骤,而这确实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键。不过,吕老师一开始说自己的说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即课文分析和授课步骤,但其实课文分析部分只是蜻蜓点水,并未深入。因此,虽然对于各种步骤和方法的介绍颇为热闹,但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例如,这篇课文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等,都未有涉及;也并未提及如何分析句子——改错练习固然重要,但没有细致的分析作为补充,似乎会使句子有支离破碎之感。吕老师似乎将“语言”和“语言学”混为一谈,这大概不是口误;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法(包括所谓“思辨能力”培训法),有时难免将“语言学”误认为“语言”。点评专家:程朝翔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