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教学大赛英专组一等奖吕春媚说课

12.8分钟 1636次
说课点评:

吕春媚老师基本上覆盖了说课所应涉及的主要内容。她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项内容:一是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xt;二是Teaching Procedures;三是Teaching Objectives;四是Critical Thinking。根据这四项内容,她做了一一分述:

 1. 对课文的简要分析。针对这一项内容,她主要谈及四点:其一是这篇课文是以题目为焦点,讲述因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而对语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其二是课文的要点,涉及语言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结果;其三是课文难点,包括一些生词,如Singlish和Hinglish等;其四是课文出现的一些语言学术语,如pidgin和creole等。

 2. 教学步骤。关于这一项内容,她讲述了授课拟分四步走:一是导入,二是整体阅读,三是课文理解,四是写作练习。

 3. 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一般知识,二是语言学知识,三是认知思维。

 4. 思辨性思维。吕老师针对此项内容,设计了校园采访任务和课堂上辩论任务,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以及写一篇类似于本篇课文题目的作文。

在讲述以上四项内容时,吕老师对每一项内容所需的时间安排也分别做了交代,同时也对自己授课对象的情况做了简要说明。

就总体而言,吕老师的说课能掌握基本要领,明了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教学目标以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她也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加以考量。但是,吕老师的说课主要有两点不足:

 1. 针对课文实际内容的教学设计欠缺。吕老师所表述的教学话语,即便是讲授其他课文的内容,似乎也照样适用。许多教学话语听来较为抽象,未曾举出是针对课文的哪一点或哪几点而特意采用某一教学方法,如谈及要求学生进行Comparison and Contrast时,到底要求学生比较什么?对比什么?吕老师对此却未作具化。在说及要求学生采用回译法(Back-Translation)时,到底是哪些句子需要学生进行回译,吕老师对此也未做交代。

 2. 对课文的真正难点把握不够深入。吕老师在说课时仅泛泛提及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一些难词和难句,但未曾陈述哪些是难词和难句?为什么?其实,除一些难词和难句之外,本篇课文至少有两点需要重视:一是课文题目中所出现的“language”一词到底是指什么?是指具体的一门语言,如指英语?还是一个笼统概念,牵涉到其他多种语言?为何作者在此使用这一词?题目是文章的核心思想,若题目不搞清楚,对正文的解读就有可能会偏离。二是网络语言到底是怎样改变了语言?本篇课文到底给读者提供了哪些具体实例?能否做一归纳或罗列?若不了解课文的各种论据,那么对课文的主题理解就会有困难。

但是,像吕老师这样一名青年教师,能在30分钟内对一篇事先没有看过的文章进行说课,这已经不易;而她做到目前这一程度,这更是不易。

点评专家:王文斌教授




所谓说课,就是详细地讲述如何上某一堂课,并列出上课的计划和要点。就此而言,吕春媚老师的说课比较成功。她的说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她的课堂教学安排合理,各个环节都有较好的衔接。在她的教学理念中,讲解和练习同样重要,理解和写作同样重要,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

在说课过程中,吕老师首先点出了课文的体裁(说明文)和主题(互联网对语言的影响),然后又列举了授课中的两个难点,即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的新词(例如Singlish和Hinglish)和语言学专用术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吕老师主要讲了她的授课步骤。她能够有效地安排时间,用3节课(每节课90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中对象感较强,强调针对的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作为90后,他们有很多优点,包括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却有待开发。有了时间观念和对象感,也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即知识、语言、写作、认知——有了这四个教学目标,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所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能力。吕老师还点出了这一切背后的重要方法,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这两个重要方法贯穿并主导整个教
过程。

吕老师将教学过程划分为4个更为具体的步骤或者部分,即导入、总体阅读、细节阅读和思辨能力。在这4个具体步骤中,进行了不同的练习。例如,在细节阅读部分,进行了改错、翻译、写作等练习;而在思辨能力部分,则要进行校园调查和课堂辩论的练习,目的是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以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

总体看来,吕老师的说课比较强调方法和步骤,而这确实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键。不过,吕老师一开始说自己的说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即课文分析和授课步骤,但其实课文分析部分只是蜻蜓点水,并未深入。因此,虽然对于各种步骤和方法的介绍颇为热闹,但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例如,这篇课文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等,都未有涉及;也并未提及如何分析句子——改错练习固然重要,但没有细致的分析作为补充,似乎会使句子有支离破碎之感。吕老师似乎将“语言”和“语言学”混为一谈,这大概不是口误;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法(包括所谓“思辨能力”培训法),有时难免将“语言学”误认为“语言”。

点评专家:程朝翔教授

  • 主讲人:吕春媚
  • 时长:12.8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