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我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没有省赛经验的老师。直到颁奖典礼的那天下午,我才知道“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外语教学专项比赛,才知道其他28位选手都是过五关斩六将选出来的最优秀的代表,甚至有的选手曾在几年前就已经来到过这个决赛的舞台。我是2017年11月14日上午突然接到参赛通知的,连参赛文章都是电脑直接选派的。我是幸运的,因为可以直接“晋级”全国决赛,但同时也因为没有经验、没有充分准备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虽然只有短短十天的备赛时间,但回首备赛时光,仍感慨万千。如果不是这么一个有实力又温暖的团队,我不可能顺利地走进全国决赛。这个过程是真正的磨砺:从分析文章、收集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剪辑视频到课堂教学演练,上完一遍,大改一次,再上,再改,又再上,又再改。这堂课,毫无疑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有幸把它呈现了出来。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了整堂课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我把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课堂用语尽量简洁明了,不多说一句废话,更不能说错任何一句指令。
全国决赛的第一天,我有幸到现场观摩学习,结果发现现场学生与之前预想的上外学生有很大差别,在课堂上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事实上,我的课堂上没有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全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基于其他选手的经验,课堂上学生自愿举手交流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比赛时,我拿着麦克风走到学生面前邀请他们发言,这样一来,她们便只能幵口了。此外,仔细听评委的提问非常重要。为保证公平,评委提问基本会延续一个模式直至比赛结束。王海啸教授的英语非常好听,提问的质量也非常高。第一天比赛结束后回到宾馆,我们曾模拟评委提问,以做到心中有数。
能以全国决赛第四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是我意料之外的,在这之前我从没练习过说课。因为没有省赛经历,备赛时间只有十天,所以完全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说课练习。直至参赛前一天晚上,我才匆忙在网上观看了第五届获奖选手的说课视频,才粗略知道说课该分为几个部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使从教多年,但说课和平时授课却不是同一回事。后来在台下听其他选手的说课,发现几乎所有选手都有既定模板,只需往模板中套入相关内容即可。至少听起来非常流利,也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而我几乎是一塌糊涂。后来想想,能说完十分钟,也算不容易了。没有付出,当然就没有回报,毫无悬念,我的说课是垫底的。我心中难免觉得遗憾,原本可以更好。除了没有准备,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英语文学素养方面。
参加比赛虽不能使人脱胎换骨,但确实能使人成长。认识自身不足,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