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胜男

选手简介

于胜男,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2015年获校级十大教学能手奖;2017年获第四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018年分别获第四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山东省二等奖、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赛区特等奖。

参赛感言

从教十五年来,多次参加教学比赛。2018年踏上“外教社杯”的征程,终于圆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梦。

真正意义上的备赛,来自于知识上的积淀和教学技能的积累创新,来自于平日里认真对待的每一节课。比赛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检验,促人反思,助人成长。在全国决赛环节,选手被要求以图示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抽取授课文本后,我便细读单元内的每一个部分,理清脉络。而后从全局把握,确定重难点,并针对其中一个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和平时上课一样,教学设计中我所思考的问题是: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哪些是老师一定要讲的内容?怎样讲收效更好?授课和说课阶段展示后的评委提问,精准犀利,有醍醐灌顶之感;经过此番洗礼,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自信提升了。

感谢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宝贵机会!能站在这个舞台,得以历练,并和外语界专家面对面,聆听教诲,受益匪浅。感谢学院领导和督导老师们在备赛和比赛期间的悉心指导!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将是我教学生涯中永远的财富。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于胜男老师真的讲得好。她的授课优雅从容、张弛有度、娓娓道来、收放自如。她对整个课程胸有成竹,按照 4个部分进行组织,技能、知识、思辨、作业,安排得非常合理,组织得十分严密,展开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讲生词讲得很好,能抓住重点词汇(13:18),在讲解生词或者词组的同时,其实也就点出了课文的主题:压力(pressure)和乐趣(pleasure);同时也就做了paraphrase,解释了主题句和重要的句子,进入了意义层面。同义词和反义词也讲得好(14:40),能把表达出相反意义的两组词整理好、组织好、解释好,一下子就从字词层面进入了意义层面,这其实是讲课最重要的功夫——不是靠空谈,而是通过文本细读真正进入文本。胜男老师给学生展示了女儿跑步的照片,讲述了一个生动、励志的故事,以个人的亲身体验诠释课文的主题:从压力到乐趣的转变。这个故事与课文构成互文的关系,突出了主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其实,让学生了解老师,以便师生间产生共鸣,这是建立教和学的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值得提倡。胜男老师的课堂互动也做得很好,能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瞬间,例如抓住学生用translate一词表达转换的意思(18:21),用这样一个英语学习者常用的词来表达“压力转化为乐趣”这一重要主题。这也展示了把一个常用词恰如其分地用在一个相对少见的意义上的例子,说明了词语意义的拓展性、丰富性和强大的表达力。胜男老师最后推荐了与课文有关的一本书,包括该书的中文版、kindle版等。这可以引导学生读书,并关注原版书与中译本的关系、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关系,对学生大有裨益。胜男老师的授课很有对象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一般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确,在现实的课堂里,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能揠苗助长,需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惯性低估或者压低学生水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胜男老师:您和女儿的故事很好,但比较简单,不够大学教学案例的水平,而且也不是那么适切;您为了让我们理解课文,花时间让我们在课文里找词填空(6:37),可我们对课文都预习过,这种练习用处不大;压力成为动力、动力成为乐趣,这似乎已是常识,无法再用来训练思维吧?Critical thinking可以挑战作者:1)公开晒自己的阅读进度还有别的作用,例如以读会友,与小伙伴交流;比较别人的阅读进度,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规划自己的阅读时间、调整自己的阅读书目。2)阅读与跑步有可比性,也有完全不可比性;在可比性里,也有多种不同的可比性——好像都可以提一下啊。点评专家:程朝翔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于胜男老师的说课,主题十分突出,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首先,她介绍了自己的学生,大二的学生;她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两个部分,因乐趣而学的学生和因压力而学的学生。这很巧妙,呼应了授课比赛时课文的主题:压力和乐趣;也点出了一个重要的授课目的:帮助学生,特别是不太喜欢英语专业的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动力转化为乐趣,使他们逐渐喜爱英语学习。胜男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对象感,能很好地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分类指导,帮助他们进步。在课堂上,她也要把学生分成几组,做不同的任务,讲不同的主题,然后再互相交流。还为学生安排了课前、课上、课下三部分任务。而从说课的内容看,她也试图把她的教学理念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加以实现;至于教学内容,也是如此。不过,把教学的所有理念、内容、方法、步骤等都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恐怕也有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课堂还是需要以教师为主体,有时甚至还是需要教师的“灌输”。有一位理论家曾说,在课堂上,学生必须保持沉默;学生通过暂时放弃话语权,以便学会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学生与教师,互动与灌输,自主学习与认真听讲等等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不应该失衡或者僵化。在我自己所从事的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需要不断反思研究和教学应该如何改善,如何与时俱进。在教学法领域,某些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批判性思维等等),可能也需要反思一下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点评专家:程朝翔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