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龙

选手简介

张宝龙,包头师范学院讲师,主讲综合英语、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硕士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曾赴英国阿伯丁大学进修英语教学法。2013年获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内蒙古赛区综合组二等奖;2018年获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内蒙古赛区英语专业组特等奖。

参赛感言

Pain past is pleasure

上海三天的国赛紧张激烈,心情在比赛结束后久久不能平静,一段时间内脑海里全是备赛、比赛的场景。能站在全国最高规格的舞台上和来自各省的冠军同台竞技,已属幸事,最后进入总决赛,更是令人兴奋。取得了自己预期的结果,见识了权威专家的专业点评,领略了各省精英的非凡风采:大家台上是竞争对手,台下迅速成为朋友,让人在温暖的氛围中享受整个比赛过程! 2018年因此成为我执教生涯中最难忘、最值得回忆与珍藏的一年。

从学校初赛到省级复赛、决赛,再到全国决赛、总决赛,一路走来,虽然备赛漫长且艰辛,但那种付出努力后得到回报的满足感也足以让人欣喜若狂,虽然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其他选手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但参加此次比赛,可谓收获满满,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1. 有目标,才有动力。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大赛,压力更大,但信心也更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一次参加省赛时因为没有准备过说课,导致说课环节失利。这次我在精心准备省赛授课的同时,着重学习了说课相关的知识和往届选手说课的视频,才避免了上次的失误,得以顺利晋级国赛。

2.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tomorrow is doing your best today. 诚然,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有技巧的因素,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的选取上,既要照顾篇章层面,又要关注语言细节,做到重点突出;但教师的综合实力、语音基本功和教学设计能力是平时教学点滴积累的结果,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勤于反思、并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不同材料的教学设计,才能在比赛中,尤其是更考验选手短时组织教学能力的说课环节中厚积薄发,所以对大赛最好的准备就是认真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

3. 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英语专业学生除语言基本功外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相关的通识知识,比如自己由于对授课文本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不是很透彻,在授课环节就没能正确回答程晓堂教授关于“When they sign a contract with the devil, what would they lose?”的提问;在说课环节,几位选手对程教授关于中国、希腊、法国、俄罗斯等国文化异同性问题差强人意的回答,也体现了文科综合知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带着大赛的宝贵经验,在自己所钟爱的英语教学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张宝龙老师授课的课文是“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围绕年龄的问题,张老师备课较充分,对于文本的理解较深入,并能够在主题和内容讲授的过程中,穿插词汇和翻译的练习。在20分钟的授课时间中,张老师授课节奏良好,具有亲和力,语言流畅,显示出他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教学能力。第一部分总体课程设计明确,第二部分授课过程步骤较清晰。张宝龙老师首先通过讨论“stay young or grow old”这一话题的选择,导入这堂课的主旨内容。(03:45-05:35) 这一问题贴近生活,能引发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导入课文较为有效。张老师在进入课文之前,提前明确了“contrast”的方法,厘清概念。(06:00-06:40)通过本文对于“young”和“old”的对比,找出“being old”的三个关键词,发现社会对于“old”的固有看法。在阅读过程中,关键词总结和适当的提问确保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张老师在课文讲解之后,又进一步通过讲解和练习巩固了这一方法,帮助学生将Contrast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15:05-19:00)另外,张老师在分析主旨思想的同时,插入了词汇和翻译的学习。(09:09-11:00)在讲授“when young, you are apt to be obsessed with your appearance”和“she is no longer obsessed with her appearance”的对比时,对于单词“obsessed”进行了讲解。张老师分别从“obsessed”的词性变化、词义分析、同义词等方面进行了该词的教授。在讲授“forty is sanity”的同时,加入了对中文“四十不惑”这一翻译的联系,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13:50-14:10)最后,张老师布置得写作任务“The Virtues of Having Young People as Leaders”,从反向切入,促进学生对年龄的辩证认识。张宝龙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有如下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参与的方式相对单一,仅回答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文化的讲解不够深入,对评委该类问题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点评专家:秦明利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张宝龙老师的说课环节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自己对素材的理解,二是教学设计。在素材分析环节,张老师分别从中国人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中国人对自然的理想化等方面对材料进行了分析。在教学设计环节,张老师将教学设计分为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两部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课文的知识层面、写作层面和跨文化层面三部分;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包括文化导入、词汇语法学习、写作逻辑学习、批判性思维训练等部分。总体来说,课程设置合理,能够贴合文章主旨思想并引发学生思考,兼顾了英语课程中语言技能训练和内容思想传授两个方面。张宝龙老师说课环节的具体表现:首先,在素材理解层面,张宝龙老师主要以对比的形式开展,并围绕“土地”“自然”“农业”等几个关键词(02:30-03:20)对中国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一部分将冯友兰的文章浓缩为几个关键词,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丰富,具有层次性(03:55-06:13),其中覆盖如下三个层面:1. 知识层面,即内容主旨意义和语言句法构成;2. 写作层面,即材料中行文逻辑和方法的讲解,如对比的方法;3. 跨文化层面,使学生形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的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课程导引部分能够起到较为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引入话题的作用。(06:16-07:10)。通过“snowball rolling”游戏环节,让不同的学生提出汉语中体现中国文化核心的内容,并且能够让学生互相熟悉彼此的回答,加强其课堂参与度。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张老师需要再次权衡词汇和主题的授课顺序,即通过确定两者在逻辑上的重要性和衔接性,来重新调整课程内容设计的顺序和分配;第二,在语音方面,张老师需要注意“able”一词的发音(03:55-06:13) 。总体来说,张宝龙老师的说课部分内容详实,有明确的举例说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点评专家:秦明利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