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大赛提出的“彰显专业优势,发展学科素养”主题在朱渔鈊老师的授课中得到了精彩的体现。她讲授的是英语综合课,同时根据单元主课文的话题“追求真理”,出色地展示了自身的语言学专业素养。 了解学生任务导向 第一部分,朱老师提纲挈领地概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等,并对单元的分布、课文之间的逻辑关联、教学用时等,都作了清晰的介绍。她特别描述了二年级学生潜在的问题,即注重学习字词,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对文章中的相关概念理解不深(视频1'30~1'38)。 进入教学环节后,朱老师运用任务导向的教学理论,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第一项活动是让学生指出三个句子中和true有关的近义词的含义,然后在课件中凸显了三个近义词—— real、honest、authentic。 语言学专业视角 第二项活动从词汇来到句子,谈到了命题本身的真实性。这里朱老师引述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语言哲学观点,引导学生探究命题真实性这一语义领域。她还运用了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森(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该理论为理解隐喻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有益视角,揭示了隐喻与认知的密切关系。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朱老师把隐喻认知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特别是拓展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布置的课后思考中,朱老师聚焦“知识能否被证伪”“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等语言哲学问题。建议课后思考题可将对“追求真理”的理解从语义思辨的知识论本体拓展到践行真理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等,引导学生发掘“追求真理”这一主题的思政教育内涵。点评专家:李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