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成

选手简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翻译系教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主要教授课程包括“综合英语” “大学英语”等。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章成成老师的教学整体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完整,过渡自然、环环相扣。章老师教态自然、自信、亲切、明快、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较准确、流畅。这些都体现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良好素质和教学基本功。 不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就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提几点意见。 1.教学目标 目标设定可微调 课文的题目是How to Avoid Foolish Opinions(作者为罗素),授课环节讲解课文的第一、二段,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见视频 7'49"~8'01"): 1. Explore major points in the text 2. Learn to us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3. Be critical and stay wise 前两个教学目标没有问题,但第三个值得商榷。课文共六段,第一段为引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即如何避免犯愚蠢的错误;第二段至第六段,探讨了产生愚蠢错误的三种主要原因以及避免愚蠢错误的三种途径。 章老师在授课环节讲解的是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而第二段只覆盖了作者要表达的三种原因和途径之一,因此,Be critical and stay wise这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整篇课文学完之后,也就是作者介绍完所有产生愚蠢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途径之后更合适。 篇章功能,需精准剖析 教学目标之一是探讨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主要观点。但实际上章老师只讲了第二段前半部分的两个问题和一个语法点,第一段和第二段后半部分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课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即“几条简单的规则就可以让你避免一些愚蠢的错误”,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第二段的后半部分,作者用自己会怎么做来进一步说明亚里士多德不够谨慎。他指出古代及中世纪的作者,并没有见过独角兽和火蛇,却从不觉得应避免武断的陈述(dogmatic statements)。 这里作者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武断的陈述”,这一部分既是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应该关注第一段和第二段后半部分作者表达的观点及篇章功能。 词语,在帮助作者表达观点 教学目标之二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关键词语。章老师把重点放在了could have done上面。这个没有问题,但文中还有另外两个词语同样或者更值得关注,be prone to和commit oneself。这两个词组对作者观点表达起到不小的作用,需要特别解释。 尽管章老师解释了be prone to,但用的是tend to。be prone to 和tend to含义不同,用法更不一样,如果能结合课文讲解这两个词语,会更好。比如把文中的be prone to替换成tend to 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等等。 2.教学方法 分清轻重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导入阶段,教师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这个想法很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本次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区分事实和观点(章老师用的是judgement),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从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是否有必要花三分钟(实际上课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呢? 加强有效互动 从整堂课看,教师似乎一直在和学生互动。但互动方式单一,基本上是教师提问,然后提供答案的主要信息,学生做“话语完型填空”。教师讲解占绝大部分时间。 也许是面对陌生的学生,教师担心教学目标完不成。那应该减少教学目标,多让学生思考、操练。比如在处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的could have done这一语法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翻译或者造句。 在回答问题环节,选手似乎没有准确理解评委所提的问题和意图,未能回答到点子上。点评专家:洪岗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章成成老师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方面对AI教案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评价。她基本认同AI教案,认为它完整,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章老师说课思路较为清晰,表达流畅,教学目标明确,过程完整,层次分明,体现出较好的英语基本功和教师素养。 教案的设计首先要分析学情,基于学情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章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基于学情设定 在讨论AI设计的课前活动时(见视频4'47"~5'11"),章老师认为“搜索有关作者的信息”没有切中要害(not quite to the point),而是应该搜索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者有关“和谐”的信息。这一评论脱离了学情分析第一条“学生对作者(Richard Wilhelm)了解有限”:根据这一学情分析,搜索有关作者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该作者是重要的西方汉学家,熟悉作者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观点和论证。 章老师同时也忽视了学情第一条的后半部分“但对基本的中国哲学非常熟悉”以及第二条“学生对儒家和道家的哲学非常了解”。如果需要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关信息,应给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仅提出“应该增加对中国文化有关信息的搜索”,显得笼统。 另外,关于“搜索有关‘和谐’和中国哲学的相关信息”,基于学情分析,这项任务没有太大的必要。 找准目标和意义 在评论AI教案教学过程的Session 3时,章老师认为在AI设计的“比较‘和谐’历史观和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中,没有可比性(原话是There is no comparison),不存在对比(原话是This is not comparison)(见视频6'32"~6'39"),而应该比较中国的和谐观和西方哲学中的和谐观(见视频6'39"~7'02")。 显然,选手没有理解中国“和谐”观念的历史根源与中国提出的当下全球治理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没有理解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活动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三“分析和谐概念的历史根源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话语”而设计的,这一设计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其对当下中国的重要价值;二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世界性意义及其对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价值。这是该文本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 而与西方哲学的和谐观比较虽然也可以成为该文本的教学目标,但它没有被列为本次教学的目标;选手未能围绕既定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 理解文本及AI设计 教师对文本以及AI教案设计还不甚理解,导致在评论和阐述观点时出现错误。如:在评论教学过程Session 3的时候,章老师认为光讨论孔子和老子的和谐观是不够的,应该增加道家的和谐观(见视频 6'13"~6'25"),这是误认为孔子、老子和道家有三个不同的和谐观,而不知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 又如,章老师认为学习目标中应该增加两个内容:一是the origin of harmony(见视频2'54"~3'21"),但这个目标其实AI教案已经包含了,而且是作为重点(key points)。二是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armony and human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by different philosophers(见视频3'22"~3'43"),这一目标的表述,说明选手没有理解文本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选手在回答问题时似乎没有完全理解评委的问题,回答没有切中要害,也不够简洁清晰。 综上所述,要做好这个文本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有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对当下世界的意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点评专家: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