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讲《综合英语》、《英美短篇小说选读》等课程,获校级“学生最满意教师” “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曾获河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外语微课大赛国家级三。
曾担任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授课点评:语言与教学功力田静老师授课使用的这篇课文“I Want a Wife”,内容是一位女性作者写她在做繁杂的家务时,突发奇想地提出她也想要一个妻子。她用这种“女扮男装”的叙事角度,对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不公”进行了十分辛辣的反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妇女从属性家庭地位的忿忿不平。 田静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时间分配合理,语音语调自然流畅,教态和语言有亲和力,学生参与度高。这充分体现了她的语言功底好,教学能力强。 田静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循循善诱。例如,当一个学生被要求用一个词形容妻子的某一个角色时(视频的9'43"至10'44"),学生使用了careful这个词。这显然是不准确的,教师在备课时也不可能预计到学生会这样回答。田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用哪个词,而是给出了caring这个和careful意思相近但更为贴切的词。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学生也会对这两个词的区别加以关注,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后田静老师才逐渐引导学生去发现nurturant这个词。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她的语言功底扎实,教学能力很强。 应变能力 我们特别欣赏田静老师在视频10'45"至11'13"时的表现。她预设的答案是competent,而学生用了versatile这个大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不会使用的词。这肯定是她始料未及的,但田静老师从容应对,面带笑容地说You have actually given a better word than I did。这种应变能力和对学生的态度,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回答提问评委的问题时,田静老师也基本做到了对答如流。需要指出的是,提问评委提到了文本第二段中的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这其实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讽刺意义的一个非常精彩的切入点。田静老师在授课时虽然也涉及了作者的女性身份,但没能深入。 自然、不表演 从2010年的第一届大赛开始,我们就针对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几乎千篇一律地采用skimming & scanning → main structure → critical thinking → assignment这种既不合理,又不符合实际课堂教学的方式多次呼吁,希望能看到接近“原生态”英语语言课堂教学的授课,而不是那种极具表演噱头、华而不实的程式化授课。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参赛选手为我们呈现了优秀的语言课堂教学。田静老师的课,当属此列。 点评专家:李力
说课点评:一气呵成 和历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的总决赛比赛内容有很大创新:组委会不仅提供了一篇课文,而且还提供了由AI根据这篇课文制作的教学设计。参赛选手首先要对AI的教学设计进行评论,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设计。这样一来,参赛选手就被置于双重挑战之下。课文是一位德国汉学家写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文章,这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极具挑战性。更具挑战性的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参赛选手还要审视由似乎“万能”的AI给出的教学设计,给出公允的评断。 田静老师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是基本准确的,对AI教学设计的评论也有说服力;她提出的教学设计则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找准了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每位参赛选手在拿到说课文本后,只有30分钟的准备时间。而田静老师在这短暂的准备后,在10分钟内用清晰流畅的语言,一气呵成地呈现了自己的观点。这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AI 败笔,能否察觉 需要指出的是,AI教学设计中的Session 1是在学生尚未对课文有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就进行小组讨论,而讨论的话题却必须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有可能言之有物。这种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的做法,是这个AI教学设计的最大败笔。虽然在提问评委问到这点时,田静老师也认识到了,但她在此前评论AI的教学设计时没能主动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小小的遗憾。点评专家: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