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一年的参赛历程,一路走来,不无波折,感悟良多,撷取二三,以作反思:
1. 合理处理授课的广度和深度。全国赛时,我抽到的课文是The Glorious Messiness of English。此篇算是经典老文,但却非能轻易驾驭并上出彩的话题。果然,“教学步骤繁多、看似热闹花哨”的第一轮设计效果不佳。好在后期教研室领导和老师贡献集体智慧,反复打磨后,总算找到较为清晰的逻辑主线和授课重点。由于赛制要求,刨去单元综述的时间,每位选手的实际授课仅有17分钟甚至更少,这意味着教学设计不可能在广度上过分拓宽,而应在文本深度挖掘方面苦下功夫。
2. 时刻关注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次大赛回归线下授课常态,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重点,也是每位选手必须关注的难点。一些看似高大上却不接地气的课堂设计,此时毫无用武之地。我深刻感受并时刻践行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此处设计学生能否接受?理解?喜欢?共鸣?”“此处讨论学生是否有话可说?能否有感而发,高效输出?”“作为老师,我们应给予他们怎样的支架、怎样的个性化反馈?”这些问题都需常挂心间,反复思量。
3. 广泛阅读,长期积累,终生学习。大赛的说课环节是块“硬骨头”,我欠佳的说课表现究其根源还是广泛阅读不够、长期积累不足。正如李力教授在大赛总结点评时指出,学外语的最高境界是“Become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one or two.”。我想这便应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比赛虽似“胜人”,实则“胜己”。比赛过程中,我扫除理论盲区,直面设计缺陷,走出职业倦怠,重拾教学初心,这或许是我最大的收获。感谢外教社给予我历练的机会,感恩身边师长、同伴的指导帮助,我当不忘初心,以赛促教,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