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阳

选手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曾获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河南赛区特等奖、“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二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理工大学二级“元培名师”“示范教师”“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参赛感言

工作以来,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也参加了不少,“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是其中级别最高、专业性最强的外语类教学赛事。从省赛到国赛一路走来,不仅是对我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考验,更是一次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经历。

与省赛自主准备授课内容不同,全国决赛使用网上抽取的试题内容进行授课。在有限的备赛时间内设计一个全新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备赛过程中,我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对授课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重、难点,尝试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思考,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合理设定。比赛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授课文本与自身学习生活的关联性;同时,借助一系列课内外资源与任务,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提升。

作为本次比赛最具挑战性的环节,限时说课与评委提问是我收获最大的部分。评委老师的提问与点评使我认识到:看似日常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蕴含着深层次逻辑性、层次性与关联性,看似平常的课堂提问则包含着灵活性与针对性。同时,在与全国优秀同行同台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俗话说:“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感谢外教社为全国广大英语教师搭建的这一学习与交流的优秀平台,感谢大赛各位专家、工作人员、学院领导和同事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一路前行,一路成长!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 余阳老师的授课文本单元主题为Stepp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余老师首先介绍了整体的单元教学设计,包括授课对象(年级、英语水平)、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品德)、教学资源(纸质、电子)、教学方法(任务式教学、产出导向)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及实施环节)。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整体框架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产出导向教学法,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授课教师较好的教学素养。在授课展示环节,余阳老师首先以图文并茂的“温水煮青蛙”实验介绍引入授课主题,逐渐将学生带入对“舒适区”的思考,然后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点明主题,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认识并走出大学生活的舒适区,以使大学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余老师在简单介绍了课文F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ips for College Students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品德三个层面)之后,对应具体的知识和能力/技能教学目标,实施完成了几个教学任务:知识层面——理解课文;能力/技能层面——分析课文中“说服性”语言的使用,学会如何给他人提建议。余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其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启发学生思考,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余老师讲课清晰,音高、语速适中,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总结提炼有助于学生把握要点(如:Task 2,视频15’25’’–15’43’’),产出任务指令和要求明确、反馈及时恰当(如:Task 3,视频15’50’’–16’25’’和18’45’’–19’10’’),有效达成了授课展示环节的教学目标。建议方面,余老师授课略显沉稳有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眼神交流)还可进一步加强。此外,提问评委指出的“授课目标中将语言、结构、逻辑、思政(Morality)等独立分散在不同教学环节”这一问题,亦值得从课程思政目标如何有效融入语言和内容教学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改进。点评专家:张文霞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 余阳老师从课文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长、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结构清楚,实操性强。余老师首先从大意和结构两个层面对课文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文章为记叙文,由两部分构成,并根据课文难度设定了教学对象(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和教学时长(两大节共180分钟)。余老师从知识、技能、文化意识三个层面设定了教学目标:知识层面——理解课文(学习时间标志词和核心词汇),了解中国成就,掌握记叙文结构;技能层面——讲述人物生平并使用时间标志词,讲述中国当代的贡献和成就;文化意识层面——培养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心。余老师简短介绍了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然后着重阐述了教学过程(Pre-task、While-task、Post-task、Assignment)。余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做了精心设计和细致描述。如:Pre-task的视频材料来自MOOC,体现线上线下的结合,练习设计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While-task是主要教学环节,通过四个步骤完成,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活动或练习。余老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课文理解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李约瑟贡献的时间线,最后的小组讨论则以当下热门话题ChatGPT引出问题“Is the first always the best?”,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总的来看,余老师的说课包含了多个要素,其教学内容设计和任务型教学方法的采用较好地呼应了其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整体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讲述清晰。建议方面,对课文的研读和理解把握还可进一步加强。如:在Pre-task环节(视频4’15’’–5’06’’),老师将“China’s first spaceship, China’s first atomic bomb”等同于课文中的“China firsts”;在分析课文时,认为4–17段主要介绍李约瑟的生平(life story);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侧重讲述中国取得的成就,对课文主题(Joseph Needham和China Firsts之间的联系)的体现不够。点评专家:张文霞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