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选手简介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荣获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教学之余,独立完成或参与翻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研究》、奥运文献《百年圆梦》、《中国共产党党史》、《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导读》等。

参赛感言

首先,特别感谢主办方提供如此专业的交流平台,感谢评委老师的专业点评。我想就以下两点谈谈我的感受。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及翻译赏析过程中的思考,努力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审美能力,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并鼓励学生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丰富思考内容。注重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课程内容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英译》中《石钟山记》的翻译。授课时未选用翻译理论,而是选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写作理论,想借此引导学生理解翻译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翻译目的和翻译效果之间的关系。所设计的问答环节均围绕这几大关系,力图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表达。课程演示文档设计选用中国山水,尽量贴近教学内容,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期待有更多老师参加大赛,期待向更多老师学习。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周薇老师的这堂《石钟山记》的英文翻译课总体颇有特色。一是选题精到,既有较宽的内容空间,也具实际的示范便利,因而课堂操作能够收缩自如;二是教师本人对所选内容比较熟稔,讲课就显得准备充裕,发挥有致;三是讲授点只聚焦文章中的声音字句的处理,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思维的集中,从而使整堂课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重点是对《石钟山记》一文中声音词句的英译处理,周老师并没有按常规以某种理论开路,而是直接提出以“耳听”原文词句,再进入“凭耳音翻译”为主要方式,来处理相关词语的即时灵活处理,完全立足于译者当场的聆听感悟与体会来端出英文的恰当对应,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拟声创译的积极性。“耳译”这一概念的提出并用于课堂是富有创意的。周老师将这种“耳译”与音乐性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这种翻译的艺术想象性质。具体而言,这堂课强调的艺术创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将“耳译”的处理分为词与句两个层面,前者纯以“拟声”为主,可以有多种选择,后者则以“拟句势”为主要考量,而形成句子的同时,可能会对已有的“拟声”作必要的斟酌;二是,周老师还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概念作了适当的延申讲授,并引用两位英美著名诗人、文豪的相关观点来进一步说明这样的“耳译”实践是可行的,是有价值的。这也同时暗示学生:英语的精进,特别是文学性英语的修炼,对于汉英文学翻译是何等重要。周薇老师这堂课的操作从技术上讲是很成功的,加之她口语流利,教态从容,自始至终能与学生共情共鸣,取得很好效果。这堂课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上课一开始本应稍微“谋一下全局”,因为这涉及原文的主旨与精髓。或者,可以声情并茂地先朗读几段原文,以作课堂预热,毕竟,对于原文的感悟与理解是翻译能到位的前提。二是,对于原文最后一句话的讲述,显得语焉不详,似乎未能完全把握住其应有的深层意涵。《石钟山记》本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并同时证实郦道元的基本观点属可取(虽然过于简略),纠正了李渤的观点。点评专家:何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