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

选手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曾获华东理工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个人)” 提名奖,多次获得省级大学生演讲比赛指导教师奖等。

参赛感言

备赛到参赛,一年有余。这个过程中,我是作为教师的选手;回头看,我更是一名学生。大赛评委的点评、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以及同学们的互动,都为我提高自己和改进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资源。

我的教学设计,起点是学情分析——如何利用教材,如何挖掘教材,都基于对学生能力和特点的把握。本次决赛中,我抽到的授课文本是Honesty and Integrity,其中课文A挑战了“诚实”是“上策”这一司空见惯的思想。借助我们的P.I.E.R. 教学模型以及“融合”之导向,我的教学起始于对比课文BC,展开在对policyvalues的系统比较和应用,延伸到传统与现代诚信观之对比,落脚于将语言、篇章、批判性思考和文化、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微观上,聚焦于关键点的深入学习,例如,核心词compassion背后涉及到跨语言差异和概念迁移,因此,要正确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解读夫妻间的诚信原则,必须准确认识compassion对应概念在中英文间的异同。

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打磨,不断求教,我要对评委、我的领导和同事、以及我的学生说声“谢谢”。这是值得一生回忆的珍贵经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思考如何将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到完整的学期中,而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更加“聚焦”。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方朝老师在整体介绍中,强调了每学期之初都会对学生做一调研,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这一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具有示范性。方老师的授课文本为Is Honesty Really the Best Policy,教学设计阐释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在教学环节中践行其教学理念与方法,特别是提出了P.I.E.R. 教学模型,体现出方老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思考与努力创新。授课整体比较流畅,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授课过程多有出彩之处:首先是提及了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互相提出问题,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方老师能够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在对policy一词的阐释中,例举了One-China Principle or Policy的例子,在辨析policy词义的同时,让学生提升政务翻译意识,涵养家国情怀;再次,方老师在对课文第18~19段落的分析中,例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片段,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智慧。通过课堂pair discussion的活动来展开讨论,也能够通过布置写作任务的方式,强化中西比较思维。类似的跨文化联想与比较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阈,提升跨文化比较思维意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最后,方老师在讲解compassion一词时,使用了British National Corpus,利用新技术赋能语言学习,借助语料库手段,一方面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授课环节有待加强之处在于,方老师提出P.I.E.R. 教学模型中的all-around evaluation有两层含义(1'45''~1'57''),一是教师与学生都参与评估,二是学习全过程评估。这个理念很好,但如何在教学中践行,如何体现该环节的必要性与创新性,没有有效展开。另一方面,P.是课前准备环节,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课前充分阅读课文文本,而课前准备环节的重要性,也在于提高课上教学效率,这一点在授课中没能很好体现。在授课中,方老师依然请学生课上阅读课文文本,课堂出现了30秒左右的默读时间(3'30''~4'03'')。在对课文10~11段的分析及师生互动中,对学生提问的问题都可以在课文找到答案,建议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所延伸与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点评专家:王欣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说课语篇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内涵丰富,题材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有很好的发挥空间。辜鸿铭对于“中国人的精神”的分析思考,建议可以与林语堂的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对照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阈,从不同角度更好理解中国文化。方朝老师的说课分为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借助自己创新的P.I.E.R. 教学模型,整体结构比较完整,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基本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呼应。方老师语言表达流利准确,体现出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素养。在学情分析中,方老师强调了课文选篇的意义,对学生的学情分析部分也可圈可点。方老师通过每学期初的调研发现,所有学生共同的关切是需要“intellectually challenged”,这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如果在后续说课中能够围绕该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那么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说课的重点与亮点,阐明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切实解决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但有些遗憾的是,因时间有限,此后的说课部分没有再提及该观点,也未充分展开如何应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逻辑上有所疏漏。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在思维上对学生形成挑战,如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在课前准备环节,方老师提出要布置阅读尼采的文章,这样的延伸阅读很好,体现出方老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果能具体指明是尼采的哪几篇文章,并能做出与说课语篇相关性的进一步阐释则更好。在授课过程的I.(Integration)环节,方老师设计了辩论、讨论等课堂活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但该环节4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似乎都是在回应P.(Preparation)的内容,这就引发一个问题:教师如何系统完整地解释分析该篇选文?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要“紧扣文章内容进行说课”,整体来看方老师的说课内容偏重于对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说明,仅停留在框架层面,而对于文章本身的内容挖掘还不够充分。建议说课环节还是要紧密围绕选文本身,做好选文内容重点与难点的讲解。点评专家: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