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已成功落下帷幕。然而,大赛触发的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未来的深入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此,我想谈三点体会。
第一,一位英语界的专家曾经讲过,教师应该是穿梭于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我非常认可这一见解。如何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最大程度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是我设计本次参赛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时都要问自己的问题。例如,我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策略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分析和讲授,而是增加了一个运用环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证明了这一设计是成功的。
第二,创新是维持英语教学生命力的必要手段。本次比赛中,我有幸领略了一些优秀选手的创新性的授课内容和方法。比如,参赛的课文中有一篇是讲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个人认为非常熟悉的话题反而会导致在设计课堂时落入俗套,往往难以出新出彩,而两位老师在导课时以“creativity”为主题导入,尤其是展示给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怎样在创造力的加工下成为了另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物,继而引出同样具有创造力的爱因斯坦,令人耳目一新。只可惜两位老师没有继续以“creativity”为主线来讲授课文。此外,有老师创造性的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了现代化的英语课堂,两者的对比反差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优秀老师的做法可以为我们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效仿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启发了我们也去尝试创新,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活力,更具有个性,而非千篇一律。
第三,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加认识到了团队的价值。大多数选手的授课展示的不仅是个人的风采,更是学校的集体智慧。以我个人为例,此次大赛从省级初赛、复赛、决赛到全国决赛,我校以应用外语系张晓红主任为首参与的团队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他们一遍遍的听课,不厌其烦的研讨,不留情面的批评,温馨的鼓励,我也不可能在授课环节取得第二名的成绩。从事英语教学的青年教师也许比老教师有更标准的发音,更流利的口语,但老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把握,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谢外教社为我们英语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切磋技艺,碰撞思想,启发思考的平台,祝大赛永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