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奇

选手简介

靳奇,任教于武汉大学。200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1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东方国际研究硕士学位。2011年受邀于中国国家大剧院录制钢琴专辑“剑桥琴梦”,由日本索尼公司监制发行蓝光版,世界发行,被誉为“2011年最值得珍藏的钢琴专辑”。

参赛感言

011年的金秋十月沉淀着我人生的又一个梦。我有幸来到上海外教社,和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同仁们促膝言谈,与全国各省各地分赛区选拔出的精英们煮酒论英雄。感谢外教社举办的这次“全国高校外语界教学的巅峰赛事”, 感谢外教社不遗余力地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而作为一个在综合组总决赛中折桂的选手,更深切的感受到这次比赛对大学英语教学春风化雨般的启迪。

我任教大学英语有一年光景了,记得执教之前,便听到无数学生将大学英语课比喻成“鸡肋”的说法。我很理解这群学生心中的期待,他们不愿大学英语老师仅仅是英语单词和语句的复读机,他们不愿意看到修读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无非是一纸薄得不能再薄的四、六级证书。这些学生心中的愤懑和不甘恰恰暴露出当今大学英语课存在的肤浅化、机械化,以及功利化的弊端。这也为我们这群奋斗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昭示了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

这次“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也为我一直以来对上面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和改革实践给予了启示。现将这些启示整理如下:

第一、我们应把思辨性思维引入课文的解读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主动地、辩证地通过阅读英文去思考文章的讯息,应鼓励学生把英语作为辩证思维的载体,用英语去思考这些文字背后的价值观念,可以大胆去挑战作者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证据确凿,均可接受。

第二、应关注学生把英语语言作为触摸世界的工具,鼓励学生大量用英语去进行专业化的搜索、研究。用英语对感兴趣的学术领域进行跨学科泛读。用英语捕捉国际时政,掌握英语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新闻报道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一来,英语不再是单词表上的词条批注,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讯息。

第三、应把中国文化的分析和中西文化对比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中华民族培养的语言人才不应是不识“之乎者也”,却通莎士比亚的数典忘祖之徒。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大可以引入当今中国社会缺失的对于中国文化的思考,启发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见微知著,只有通过文化对比,才能真正把作为异国文化载体的外语进行深层次的吸收。  

感谢外教社举办的这次精彩纷呈的巅峰赛事,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燃点希望的火炬!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参赛者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备课充分,驾驭课堂能力强;英语授课顺畅流利,表达准确。要通过“综合课”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师本人应该具备很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和专业素质。参赛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参赛者的教学目标明确,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因此他能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思路脉络和主题思想,领悟文本的起承转合技巧。参赛者虽然运用了 scanning 和 skimming 的阅读技巧,但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综合课”课堂教学的真谛,即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参赛者把 Approaching the theme, Line of thought in the structure, Coherence in the structure, Logics in the structure 等项目作为教学重点,既“依枝寻干”,又“削枝强干”,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文本的多侧面内涵。这一课堂设计符合“综合课”教学的宗旨,有助于学生养成深层次阅读的习惯,值得推崇。参赛者注重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参赛者根据课文第11段(“Perhaps this tells us that people need to know one another to be at their honest best.”)内容提出了另一个命题:Perhaps this tells us that people need not know one another to be at their honest best. 并提请学生展开辩论;在引导学生完成 Approaching the theme 之后,参赛者又设计了 Relating theme to reality 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 the United States debt-ceiling crisis 等现实问题,并进而提出 honesty crisis 的话题。类似的教学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开发。应该说,这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在我看来,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 Lead-in 部分展示的多媒体图片过多,显得冗长,大有压缩之必要。诸如 feel the pulse,“授受不亲”以及 feel the pulse with fine thread 等几组图片的展示似有“画蛇添足”和“哗众取宠”之嫌。多媒体课件能帮助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但滥用多媒体课件易产生课堂教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不该提倡。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参赛者对“语言点”的处理尚需加强(仅重点处理了动词 peek)。“综合课”的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的用法,引导学生注意词的搭配(collocations),以利于学生夯实其语言基本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应用的能力。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靳奇老师的语言基本功扎实,语音语调优美,口语流利,语速得当;他教态自然,充满自信,有亲和力。就总体而言,靳奇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教学效果理想。他上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他能将古今中外知识巧妙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从现代化的测谎器到中国古老的搭脉法;从美国的债务危机到中国的地沟油、瘦肉精、赖昌星事件;从美国总统林肯走5里路还钱的故事到曾子杀猪;从美国“美好的过去”到中国“路边捡到一分钱交警察”的崇尚理想年代,他能娴熟地将这些相关的知识编织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目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学习外语不仅为了将世界介绍给中国,而且为了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说,靳奇老师进行了很好的尝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这样的实践。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能够更快地承担起“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任务。第二,他有效运用图片解释短语, 同时还将传统的中国经典故事编织进去。他在讲解“peek at/through/into”时,首先用右图中的图片展现这个短语的意思,同时列出了两个例句。我相信这张图画对短语的意思解释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句展现了短语的用法。他没有就此停止,接着又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使用短语完成下列两个句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选择的两个句子均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传统故事。l 东施爬上墙头偷着看西施浣纱。Dongshi p____ o____ the wall to see Xishi washing fibres.l 潘金莲隔着门缝窥视武松舞剑。Panjinlian p____ t____ the crack of the door to see Wu Song performing the sword-dance.这一节课中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他的 Lead-in 是否成功?我发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很成功。理由有两条:(1)他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搭脉测谎”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他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另一部分人却认为花费3分多钟让学生完成如此任务完全不值得,首先让学生“搭脉测谎”,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类型的脉搏跳动可能与谎言产生联系,事实上学生在互相问问题时,根本未搭脉。我认为对上述问题的争论非常有意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教学的有效性,即任务是否对完成教学目标有作用。如果遵循这个标准,我们可以仔细分析 Lead-in 的每个步骤。首先靳老师要求大家进行 "Lie" Survey,调查的问题有两个:Have you skipped classes in university? Have you cheated on exams? 在问对方问题时要搭脉。设计这样的任务教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想让学生了解“搭脉测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那就与课文主题无关;如果是想让学生认识到“诚实”这一品质确实逐步被丢失,“逃课”属于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而不是不诚实的表现。我个人认为这样的 Lead-in 看上去虽然有新意,但并不非常有效。点评专家:文秋芳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说课选用的语篇是林语堂的 Chinese Humanism。靳奇对作者比较熟悉,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好。林语堂在这篇课文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中国人文主义,并以西方文化为对照,辨析其不同之处。靳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分析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同时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使学生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得到训练。靳奇课程设计的一个特点是能够从学生角度来安排教学活动,语篇分析思路清晰,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完整,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符合语言教学规律。他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写作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 Chinese humanism 提出自己的界定,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通过使用语言去拓展视野,加深对世界的认识。靳奇英语基本功扎实,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课堂表现自如,展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风采。点评专家:王守仁教授参赛者对规定课文理解正确,分析到位;本课教学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教学安排思路清晰,抓住了重点要点。教学内容丰富扎实,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不忘提高其写作水平;既抓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和吸收,又注重对文章内涵的评判性思维。参赛者的口语流畅达意,语言基本功相当扎实。规定课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语言不难,内涵却不容易理解,所以参赛者开宗明义回顾全文,逐段阐释相关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无疑为尔后的教学步骤扫除了障碍。他的分析全面,概括得当,理解也是正确的。在很短的准备时间内,能够对文章把握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在授课的内容上,参赛者注意到了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两者间的平衡,在说课的三大部分内容中,前两部分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挖掘字里行间的含义,以及讲解修辞手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第三部分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文章赏析,强调评判性思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引导学生对文中这个重要观点展开讨论: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eems to be that the Westerners have a greater capacity for getting and making more things and a lesser ability to enjoy them, while the Chinese have a greater determination and capacity to enjoy the few things they have. 要求学生谈出自己或认同,或反对的见解,从而使之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评判意识。参赛者还在 assignment 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界定和阐释 Chinese humanism,足见其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参赛者对关于作者的情况、作品的风格以及中西方人道主义观的差异的回答,总体上较为充实、得体、流畅。参赛者的语言表达显得有点匆忙,尚不够稳健,缺少课堂教学所必要的节奏、停顿和重复,以使表达更加明晰,重点更为突出。积累一定经验,借以时日,这个缺陷是不难纠正的。点评专家:黄源深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