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归来月余,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补课、改作业、出试卷、监考……一切仿佛复归平静,不再辗转难眠,不再心跳三百下,不再瞬间头脑空白。比赛于我而言仿佛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细想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最真实最重要的不是台前那几分钟的奋力一搏,而是日复一日的平平淡淡。能够在每日的平淡中活得精彩,在惯常的课堂中激情飞扬,才是活与教的最高境界,而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不过是众多平凡教师中的一员,没有耀眼的学术背景,没有值得夸赞的才能,更无特殊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一颗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心和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脑袋。
执起教鞭之日到今天已有十余载,从刚开始的懵懂迷茫到现在的小有心得,一路伴我同行的便是求知之心。最近刚读完一篇文章,题为《无知之乐》,深有感触。教书之人必须比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求知之心,同时对无限的未知,甚至是已知,也更要有谦卑之心。教授一门新的课程必先网罗文献,浏览网站寻找其他学校精品课程视频、教学安排和教案,研究课程的特点,思考教学策略和制定教学安排。教授每一堂课之前必先搜索有关文章的文献和网络资源,研究文章特点,决定以何种角度讲授课文或以何种方式安排教学,深入挖掘文章之含义,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即使教授第二遍也当成是第一遍,所有步骤必重新走一遍。事实上,在教授有深度有难度的文章时,每一次备课都会使我们对文章的看法发生改变,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感悟。英语专业的教学不能等同于英语技能的教学,说到底是我们多了一个探究未知,感受或者重新发掘已知的工具——英语。如果我能言传身教带动任何一个学生去发掘钻研之乐,踏上求知之旅,我认为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我怀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脍炙人口,而前半部分却被人遗忘。笛卡尔所谓的思并非人云亦云之思,而是怀疑之思。所谓critical thinking可能意思有些类似。电影《死亡诗社》中的老师启发学生去寻找自己的步伐,自己的声音。这些正是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所缺乏的。要活出自我,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首要的就是要敢于怀疑,敢于思考,这也是我的教学中要传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具体到课堂中就是提问,不光教师自己针对文章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要启发学生提问。好的问题是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敢于跳出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光盘,甚至课时的限制,应该敢于寻找自己的材料,做出自己的设计,向学生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遇到像《高级英语》教材中“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这样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讨论对公正的理解,对道德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去阅读Jeremy Bentham的书和思考对实用主义(Utilitarianism)的评价等等。好的问题以及教师独特的理解和设计能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热烈的讨论和独立且深入的思考。
这次的比赛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对此我非常地感恩。怀揣着这颗感恩之心,我想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充实自己,更加坚定地“胡思乱想”,将我在这一次不一样的旅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
的、学到的融入我的课堂,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