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全国总决赛已落下帷幕,每每回想起来,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场景,一张张笑容可掬的面庞,时时萦绕心间。作为大赛获奖选手之一,首先应该感谢外教社举办了此次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巅峰赛事。能和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英语专业教学精英交流切磋倍感荣幸,能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谆谆教导受益匪浅。
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方面,本人感触颇深。
对于英语专业青年教师个人修养而言,教师的英语出色地道,语音、语调准确自然,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具备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之外,更应努力提升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法、写作等理论素养。
以此次“笔试”环节为例,三个小时漫长而短暂,“Lord Chesterfield抯 Letter to His Son”让人喜,让人忧,专家选材独到,三个部分的考试深刻、全面地检测了参赛选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和文化功底。
课堂整体教学设计应该主动适应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的客观要求,兼顾传统与现代教学法理论和实践,完成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相应教学目标。以此次“现场授课”环节为例,本人抽取的文章题目为“A Crime of Compassion”。引入阶段使用了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和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TBLL),师生交流课前预习成果,有效了解文本语境。语言训练需注重学生对相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如“crime”和“compassion”的定义及区别,損lay God?的真实含义等。课后作业应能体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体现对学生学习策略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并有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本人使用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 设计让学生观看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 What抯 the Right Thing to Do?”中的Episode 1:“The Morality of Murder”和Episode 6:“Motives and Morality”,要求学生将个人理解发布到教师微博课程专栏中。同时,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全程紧跟课堂节奏,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避免其成为纯粹的听众。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评论和补充。以上几点感悟,仅供参考,若有不妥,请指正。
感谢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所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感谢教育和培养了我的指导教师崔东教授!感谢我的良师益友周昕教授!我只能用一生回报这至亲一般的关爱,只能用一世践行教师所有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