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历了沸腾激烈的赛场洗礼,反思才刚刚开始。从3月省里的初赛到11月全国的总决赛,从始至终让我收获到的,早已不再是获奖本身。所以“精彩的一课”,不是比赛中我上给学生的,而是参赛的整个过程,是我上过的最精彩、最重要的一课。
我是幸运的。从教仅三年的我,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应该说,是学生们的宽容配合、同事们的悉心帮助和前辈们的不吝赐教,让我克服了初站讲台时的惶恐羞怯,慢慢摆脱了“照本宣科”,开始思考和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习翻译学出身的我,逐步走上了英语教学的正轨,并能在全国大赛得到认可,为此我心存太多的感激。
在大赛初赛复赛的准备阶段,我精心地设计参赛课程,悉心准备、反复修改相关课件,研究和推敲具体的教学方法,整个过程学到了很多。这次全国大赛,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我在从美国飞回上海的航班上,仍然在细心修改参赛课件。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反复组织试讲,使得课件日臻完善。
对参赛课程,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利弊是什么,怎样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表达,怎样获得最佳效果等等。在后来一系列大赛中,我的设计和思考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印证。一堂好的语言课,不是按部就班,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演讲,是需要在老师精心地富有逻辑地备课下准备“一桶水”,通过逐步引导、突出重点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收获到“一杯水”。
老师们的个人风格不同,反映在教学方式上各有千秋。所以我一直认为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教学方法,在这个意义上难分优劣。最终获奖的不见得完美无瑕,与获奖失之交臂的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此次大赛,除了讲同一话题的选手外,我几乎旁听了每一位选手的课,来自全国各地参赛老师们的水平和风采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原来同样的话题可以有如此多的切入点,原来同一堂课由不同的老师演绎竟会呈现如此不同的效果,原来课堂活动可以设计得如此生动有趣,原来课堂气氛可以在如此大的程度上由老师主宰……原来,我如此地喜欢做一名英语老师。由此,我感受到了杏坛之博大、师道之精深、求索之快乐。
杨治中教授在全国总决赛颁奖典礼上的点评十分精彩,至今萦回于耳,引用一点与大家分享。“青年教师要夯实基本功,给学生正确的输入尤为重要。老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老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在示范。要打牢学生的基础,不能要求学生在没有语言积累的前提下表达。否则,学生即便有想法,没有语言的积累,又如何准确地表达到位?”我觉得,大师之言,精辟地概括出外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的精髓。细细体会,这不正也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意义所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