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3,只有一个关键词:比赛。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打破了我原来平静的教学生活,也成为我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我依然记得4月初参加学院选拔时忐忑和紧张的心情;无法忘却5月份在浙江赛区复赛中,授课环节结束时满头大汗的情形;记忆犹新的是全国总决赛和各路教学能手切磋技艺、各显神通的场景。这一路走来,有艰辛和付出,然而,回报我的却是满满的收获。
此次比赛很好地回答了我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来碰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试过照本宣科、围绕字词句展开的课堂模式,结果学生不买账。后来,我又挖空心思设计五花八门的活动,试图让学生乐在其中,然而学生却残酷地告诉我:老师,你的课很欢乐,可是我们学不到东西,语言能力还不如高中水平。在两个极端游走若干年以后,我渐渐明白了学生的立场:如今的学生更注重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用性,他们都期待所学能有所用。因此,我开始尝试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卖点,让学生无论在语言文化层面、思维审美层面,还是在交际策略层面都能够有所收获并能学以致用。我想,只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的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让语言学习变为学生自发的一种活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有效地利用教学材料,分析教学材料所体现的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不失时机地提供语言输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更好地概括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将语言输入内化,并转化为语言输出;同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联动,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才会大大增强。
另外,此次比赛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大学英语课堂绝不只是教师个人能力的展示,而是一个团队力量的体现。我很幸运,能在一个很有爱的工作环境中成长。从省赛到全国总决赛,我一直得益于学院领导柴改英教授全心全意的付出。她不但将长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而且从教学思路到PPT的设计对我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我的好友汪露秋、邬易平老师经常给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我的前辈同事们,在百忙中来观摩我的课程,并给我指出了许多问题。我的学生们非常踊跃地参加我的试讲课程,并从学生的视角给了我最真实的反馈。我的“战友”,参加“综合组”全国总决赛的蒋恬恬老师,在酒店一遍遍地陪我练授课内容。我想,优秀的大学英语课程不正需要开诚布公、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团队精神吗?
“比赛”,这半年多来魂牵梦萦的两字终于从我的生活中慢慢淡出。生活回归平静之后,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当好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将成为我此生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当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里,我真诚希望“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能一直办下去,为广大热爱教学的外语教师们点一盏明灯,让他们在坚持教师职业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