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杭

选手简介

陈杭,2010年毕业于英国卡迪夫大学传媒专业, 2011年至今承担过学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授课任务,现主要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反应好。2011、2012年重庆市大学生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2年获得重庆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重庆赛区综合组特等奖。

参赛感言

两年前,刚从英国回来的我,还带着点学生的稚气,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大学外语教师。对于这个职业,我可能还算是“新人”,但是2013年因为参加“外教社杯”外语教学大赛,让我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亮点、新的收获、新的感思。我有幸加入到一场以比赛为载体的授课能力和授课思想的交流学习中。成功的,遗憾的,到今天已经都成为了最美的回忆。

教育是一种令人沉醉的感觉,每堂课都能让我感觉自己是沉浸在美妙的语言殿堂中与同学们分享它的乐趣,它的美。如果说或许两年前我都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名教师的话,那么现在我想我已经坚定了这个人生职业信念。当然,大学外语在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我能教与学生的或许并不是最完美的语言知识,但是学生们能在他们的语言基础上有所进步并与我分享却总是让我最欣喜的。同时,当我得知有的孩子在我的影响下变得努力学习英语时,我不仅为他们高兴,自己也更坚定了不断学习的热情、动力和目标。

从年初的学院初选脱颖而出,到重庆市复赛再到全国比赛的漫长比赛历程,半年时间,学院领导和老师们总是经常与我分析比赛文章,传授授课技巧,指导课堂安排。我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教育能力的逐步提高、自我挑战的信心,甚至从自己在全国比赛的失误和不足中也获得了一笔不小的经验财富。当然,还有很大的动力来自我可爱的学生们,在上海比赛中还不断有学生发信息来支持我,让我十分感动。来到全国比赛,更多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而来。不得不说,自己更切身体会到“学无止境”,也更从那些优秀的选手身上发现自己最欠缺的东西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参加完大赛,我深切感受到,语言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辨能力、语言本身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是密不可分的。多者合一方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言,学有所用。

最后我想说,参加第四届“外教社杯”外语教学大赛的经历和收获,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感谢学院领导老师们一路走来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我置身在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中!教学之路漫长,知识道路无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愿依旧上下而求索,不断完善自我,在语言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多彩。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该选手的本堂综合英语课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也还有些重点学点和难点,但不够突出、合理。教学内容相对完整,有一些关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拓展训练,例如训练了学生的查读和略读技能。该选手的教学过程基本是根据其教学目标来开展,即引导学生界定“上瘾症”及其界定的标准,教学中比较善于用问题激发学生,各个步骤衔接还算自然合理。课堂上师生互动还不错,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该教师的PPT使用比较恰当,能有效地支撑整个教学内容和过程。应该说这堂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上瘾症”及其标准还是有比较大的兴趣。但是该选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定位不大准确,因此主题拓展的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例如在导入阶段的那个课堂调查活动就让人不知所云,三分多钟的导入与教材内容关联并不紧密。该教师布置了课后思考作业与演讲,但并没有解释清楚演讲的要求,太宽泛。另外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得过多些,很多引导语是用不完整的句子来让学生补充,并没有用启发性的特殊问句鼓励学生思考。同时,问完问题后没有给够学生时间来作答,往往是教师替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师独角戏会影响师生互动效果,学生的技能训练机会就少很多。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该选手基本能较完整地作答,但不够准确精练。评委提了三个问题:一个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第二个是课后作业的具体要求,第三个是如何处理语言点。该选手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得较准确,但是对后面两个问题的回答过于啰嗦,并不准确,例如语言难点的处理步骤不够清晰。该教师语言表达较流利顺畅,语音语调较准确,对课堂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教学中表现出较好的亲和力,仪态端庄大方,但略显紧张,不够放松自然。点评专家:刘建达教授陈杭老师讲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自然的教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适时地实施启发式、提问式教学。例如,在开讲时,陈老师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interview,然后根据学生们的采访结果,自然地导入本堂课的关键词“addiction”。值得称道的是,陈老师此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addiction”的定义,而是提醒和启发学生们在接着的课堂阅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阅读和讨论,了解“addiction”的定义。这个教学策略值得更多的大学英语老师采用,老师向学生们布置具体而恰当的学习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有真实意义的阅读。本堂课也反映了授课老师重视语言输入与输出结合的学习活动。例如,陈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skimming,并通过精心设计的一张PPT(PPT 1),与学生们共同归纳了“addiction”的三个“criteria”,这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活动加以融合,既锻炼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强化了用英语记忆相关信息的效果。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提供给学生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机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策略,值得大力提倡。本堂课也充分反映了陈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陈老师在教学全过程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持。例如,陈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重复一个关键词“overindulge”,利于强化学生对这个词的记忆效果。再如,陈老师在拓展文本话题的discussion环节,引导学生讨论与其实际生活非常相关的话题“mobile phone addiction”(PPT 2);如果外语教师经常性地设计和实施这种活动,便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以致用机会。本堂课对大学英语老师们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本堂课的主要不足是,授课老师在这堂课的开始没有向学生明确交代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内容。该授课老师语速适中,口语表达总体清晰,但个别单词发音还需要提高准确度,如“cut off”,“overweigh”等。点评专家:孙倚娜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陈杭老师的说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阐述、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过程的讲解。就教学目标而言,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work, labor, and play的定义。显然,该教学目标缺少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要求,况且她把学生定位在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而且是由60多位学生组成的大班,对于这些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上存在不足,没有很好地体现综合英语课程的特点。关于对课文的理解,该教师主要讲解了自己对课文前半部分的理解,即work, labor的定义和两者之间的不同。而对课文后半部分的理解讲述得不够充分,没有把课文作者的观点很好地归纳和总结,有避重就轻之嫌。该教师计划教学时间为四个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包括导入、课文讲解、作业布置。用图片和录像片段作为导入,引出work and labor的话题,该设计比较合理、自然,对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有一定的帮助。在课文讲解部分,虽然教师分析了课文结构,但分析不太到位,反复强调work, labor的定义和不同点,对课文后半部分作者观点的分析太少,因此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显得有点单调,缺乏层次感。另外,缺少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技能操练这两个环节。虽然该教师提及了文章第五行中的句子“In a society where …”,但只是一带而过。最后的课外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找关于work and labor的资料,并作对比分析。教师的用意很好,但作业要求太笼统,学生要完成好此项任务有一定难度。总的来说,课堂设计较完整,教学目标明确。但是,教学设计忽略了语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长句和难句的讲解,缺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设计。另外,对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似乎没有足够的手段来实现。该教师口语流利,但在表述的准确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单复数和时态方面的口误应避免。点评专家:季佩英教授陈杭老师英语口语还算流利,说课环节拟定了教学目标,对教学材料有一定理解,也给出了重点难点,在教学安排上涉及语言知识讲解、语言技能操练和主题拓展等活动,课程设计基本完整。现对照其说课过程,对其说课表现作如下评点。1. 陈杭老师说课安排比较凌乱,条理不够清晰,对语言知识讲解、技能操练、主题拓展等没有合理安排。她在开场介绍时指出自己的说课活动包括两项任务:先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然后展开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没介绍清楚,她又插入教学对象和班级人数的介绍,紧接着就开始介绍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接下来的教学安排。根据她的展示,我们认为她很难让语言知识讲解、语言技能操练和主题拓展三大块层次清晰,交融浑成。陈老师似乎无法驾驭该课。这堂课的设计不完整,任务安排不合理,因此无法做到将授课中无法覆盖的教学过程整体呈现出来。2. 教学内容不明确,讲解比较肤浅。说课本来就是请参赛老师就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向大家介绍你会如何来上好这堂课,你要教什么,如何教,预计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或效果。但遗憾的是,陈老师没能把问题讲清楚,很像意识流似的。她强调批判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但似乎对批判思维的理解有些肤浅,仅将批判思维理解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有关work和 labor两个概念的定义以及辨析两概念的异同。这显然是低估了批判思维的内涵。她认为以45分钟为一个学时计,这个材料需要4个学时来消化。第1个学时为Lead in part,任务是列出与work and labor 相关的阐述或图片,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第2学时展示一个记者采访工人或雇员的视频,请他们解释What is work? 以此让学生讨论,发表其观点。第3学时回到课文,从结构讲起,让他们回答如何理解work or labor。再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这两个概念间的不同,做出评价。这期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几个句子,接下来转到课文的第二部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认知后(after the content awareness),进入第4个学时的stimulate part。这一部分仍然要就中、美有关work的不同理解进行对比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最后布置作业。从她的安排来看,我们不认为这篇课文需要4个学时,第1和第2学时有些牵强,似与课文无大关系,第3和第4学时内容单薄,颠来倒去还是两个概念那点内容,完全可以合并。3. 陈老师对文本理解不够完整。该课文由五个段落构成,前三段分别定义work, labor和play三个概念;第四段为过渡段,并提出问题;第五段是对问题的解答,也是本文的核心。陈老师在讲解时只关注了work和labor两个概念,她对文本的总体结构也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4.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陈老师在导言中介绍其目标是基于文本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但她在后续安排中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整个展示过程并未围绕该目标展开。她不仅没能抓住批判思维,就连文本的基本语言点、句子结构等基础语言知识也忽略了。陈老师虽强调批判思维训练的重要,但通过其说课,我们看不出她对批判思维有较系统的理解,批判思维在说课过程中仅停留在口号上。5. 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简练。陈老师的课堂用语不丰富,且表达不够准确,如"put in",重复了好几遍,估计是想说input吧。再比如,I guess, according to my mind等的重复使用,都不够得体。陈老师的课堂用语里还存在诸如objective的重读音节误判和student的名词复数“s”丢失等问题。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陈老师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皆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回答问题环节,问题是问文本难度及难点所在,但陈老师答非所问,回复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点评专家:向明友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