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上海之行依稀在目,怀着四个月的身孕,征战赛场,非常遗憾地止步于总决赛。第一次上海之行,我见证了同行的优秀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6年之后,我鼓起勇气,再战上海。在此要特别感谢外教社提供的舞台,感谢内蒙古大学给予的信任和学院领导和同事、朋友、学生们以及家人的支持。
在自治区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让我感叹新一代年轻外语教师的咄咄气势和傲人的魅力,同时也提醒自己要更加关注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的应用。从收到决赛试题到总决赛,寥寥10日,真是度日如年。后来得知,大家的感受都很相似。大赛拟定的决赛题目无论在语言上还是题材上都十分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想讲出新意必须要下很大工夫才行。在我向学院求助后,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各位老师,大家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出主意,帮助我设计课程,听我试讲,帮我改正缺点。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郭喜平老师。2010年我们在比赛中相识,之后郭老师获得了第四届大赛的“二等奖”,本次大赛作为带队老师出征。在指导自己的选手之余,还与我交流,给予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动力。
讲课环节,老师们的表现都很抢眼。赛场上各位选手的卓越表现着实令人称道。大家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真求实的治学态度。同场竞技的既有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也有教龄超过20年的中流砥柱。大家讲课风格各异,与学生互动得当,20分钟总感觉意犹未尽。评委老师的点评和提问入情入理却又切中要害,绝不容得选手一丝马虎。
说课环节,由于我对规则的理解有误,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特别希望之后参赛的老师,要好好地理解比赛规则。评委老师更在意选手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因为只有对文本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师才可能“讲好课”。这也是“备课”的重要性。在说课环节,比起花哨的课堂设计,评委老师更看重教师的基本功和理解力。
比赛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上海,我来过。万事本无完美,留有遗憾似乎更可以督促自己不断前行。2016年的上海之行,一定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结识了新的朋友,看到了差距,更坚定了要当一名“好老师”的决心。我热爱我的职业,因为老师总是快乐的。快乐来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认可,付出总会有收获。走下赛场,我会带着爱和感激,继续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