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抗战期间朱光潜老师的英语课堂:“无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块小黑板,四壁空荡到了庄严的境界……心灵回荡,似有乐音从四壁汇流而出,随着朱老师略带安徽腔的英国英文,引我们进入神奇世界。也许是我想象力初启的双耳,带着双眼望向窗外浮云的幻象,自此我终生爱恋英文诗的声韵,像山峦起伏或海浪潮涌的绵延不息。”每一次读到这段文字都如初识般感动。语言、诗歌、文学带给我们的美好,教育回归本源时直击人心的力量,曾几何时,已经差点被我淡忘。
站上三尺讲台的第六年,正当不复初为人师的激情,这次比赛的适时到来,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唤醒对英语和英语教学最初的热爱。
20分钟的课堂时间,一批从未谋面的学生,虽然扮演的依然是自己最熟悉的角色,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授课体验。若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到有用的知识,引发深入的思考,又能展现出个人的教学特色,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在备赛的阶段,当发现课堂设计无法到达预期效果时,我是迷茫而受挫的。甚至感叹因为文章的限制,无法按设想施展拳脚,觉得有些遗憾和无奈。带着这份忐忑来到了上海,观摩了一位位同行精彩的授课,经历了自己授课的差强人意,却渐渐醒悟过来。
发现备赛时正因为考虑了太多的因素,努力想在某方面做到极致,却忘了初心。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本源是对文字的把握、对文章的理解,是文字茁壮的生命力,是在文字中看到的人生百态、心灵呼应的知己之感。纵观优秀的课堂,无不是老师自己把文章吃透后运筹帷幄,才能最终打动人心,绝不是靠哗众取宠的表演。
当然,如何能在现场迅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营造有益的氛围,又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此各位高手使出了看家本领,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片全新天地,展现出了课堂形式的无限可能。有人如演讲般澎湃,有人如诗歌般优雅,有人如老友般亲切,靠的是个人开阔的眼界和视角,以及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无法取代的个人魅力。
而这不正是教学最迷人之处吗?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之下,却是殊途同归地共同指向课堂的本质。这么多优秀的选手也提醒我,自己还只是教学这条道路上的新手,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只有常怀一颗谦卑之心,却又不忘初心,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远,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