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刘文波老师由一段选自电影I, Robot的视频引出一个问题:“你是否希望与机器人生活在一起?”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视频,并让学生重点关注“为什么这些机器能成为clever machines”这个问题。接下来,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将教学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两个步骤分别围绕“How can robots help human(s)?”和“How can human(s) teach robots?”这两个问题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处理视频的前一部分,视听的重点放在动词上,第二部分主要处理视频的后一部分,视听的重点放在篇章连接词语上。视听过程中穿插口语练习。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就“How clever can clever machines be?”为题开展研究,并准备一个两分钟的汇报演说。
刘文波老师的授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亲切、自然,这不仅体现在她的语气,更体现在她对学生的态度,还体现在整体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课堂参与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赏,教学活动的设计也是一环扣一环,首尾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一问一答、一进一出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待学生的成绩,老师不吝褒奖;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老师往往会通过积极的纠正性反馈提醒学生注意。如一个学生在回答中说机器人会“doing cleaning and walking the dog”,老师在回应中说“Exactly, cleaning and walking dogs”另一位学生说“It can save our many time and labor”,教师则回应说,“Right, it can save us lots of energy and time.”
本节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刘老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播放了一段电影剪辑,主题契合,视觉效果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在处理视听材料时,教师利用两个问题将视频自然地分成了两个部分,这样便减轻了听力难度。刘老师还根据每个部分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在视听时应该注意的语言特点,即第一部分的动词,第二部分的连接词。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视听材料,还能够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在问题设计和师生互动中,教师能够注意对本节学习的重点词汇加以强调,如当一个学生说在电影中 “The robot is doing the delivery”,教师回应说,“I like the word, delivery.”当学生回答说机器人能够做什么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说“Robots look like human(s). They can help us.”
刘文波老师在技术运用方面也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不仅能够对比赛组委会提供的视频进行剪辑,而且还能够提取其中的音频,并将其穿插在练习中单独处理。教师一开始说robot的时候,发音不是太准确,但在后续的交流中慢慢地加以纠正了。这说明教师对自己的语言监控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可怕的不是我们会犯语言错误,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语言错误没有意识。
在处理本课视频的第二部分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连接词,但是在后续的处理中,教学重点却落在了人是如何通过physical和verbal两个方面去教机器人的。另外,因为时间关系,刘老师在处理课后作业时显得有些仓促,幻灯片上显示要求学生就 “How clever can clever machines be?” 这个问题做research and presentation,但具体如何做以及有什么要求都没有说清楚。值得庆幸的是,刘老师在问答环节巧妙地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较好地描述了作业要求,弥补了授课环节的一个遗憾。
点评专家:王海啸教授
刘文波老师具有优秀的教师综合素质,英语语言基本功好,教态自然,整堂课一气呵成,从导入,到新课讲授,再到提升,听、说、思考能力训练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到实现,衔接自然。这是一堂完整而且有深度的课。
刘老师在导入环节上的设计比较别出心裁,她播放了一个科幻电影片段,讲述的是2035年的芝加哥生活,那时人类与机器人的互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借助这个电影的部分镜头,教师有意让学生对20年后我们人类可能与机器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有了感性的认识。播放过视频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是:影片中有趣的是什么?机器人能够做什么?想不想生活在那样一个与机器人共事的世界里?这些问题的设计还是很切合视频内容和学生心理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导出本课的话题:“机器人”。教师介绍了本课的讲授步骤,从机器人应用,到操作机器人,再到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层层深入进行探讨。并同时陈述了授课的目标: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理解机器人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技巧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在听的过程中做笔记,注意提示词;意识层面上,引导学生评价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的设计很清晰,而教师在讲述时充分利用PPT,言简意赅。教学实施过程也很紧凑。在让学生看过一遍视频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How can human(s) teach robots? How can robots help human(s)? 供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句型,让学生模仿造句,谈谈自己对于未来机器人的想象。在讨论我们怎么教机器人这个问题时,刘老师特地指出了三个提示词:first、second、third,让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词来回答问题。讨论环节的活动是组织学生讨论“How do you describe the role of robots in our lives?”教师给了学生一些提示,包括句型、短语等,以便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观点并分享。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就“How 'clever' can 'clever machines' be?: Benefits & threats”这个话题进行研究并准备下一节课的2分钟口头陈述。
在与评委的互动中,刘老师的表现也不错。她回答问题沉着冷静,所给予的答案也合理、完整、有说服力。第一个问题是考量选手的思辨能力,请她设想智能科技的发展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个问题关于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说明教学活动与课后作业的关联,教师的回答比较有逻辑和说服力。
如果需要改进的话,刘老师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可以做些调整。显然,在后面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时间比较仓促,而最后的输出环节意在检测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吸收与消化程度,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
点评专家:朱晓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