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教学大赛综合课组二等奖朱晓星授课

25.5分钟 3563次

授课点评:

 

朱晓星老师的授课从整体来看,教学设计精巧,教学程序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师生互动较好,思想内容突出,教态亲和自然。朱老师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比较合理,特别是对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和共情、乐于助人等情感态度培养的把握比较准确。在20分钟的教学中,朱老师重点关注了课文结构、典故的运用和批判思维练习。她从问题和个人经历开始,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与学生的即兴互动效果不错(4' 30''—5' 15'')。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她从problem-solution essay的框架入手进行剖析,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6' 26''—7' 35'')。朱老师本次讲课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能够激发学生对GivingReceiving的思辨——除了开头的预热互动,朱老师还在批判思维练习环节组织了围绕"What is the necessity for the rich to comprehend the outside life?""What else can we give to others?""Is giving a responsibility or an option?"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很好发挥了外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点,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表达思想,起到了教书又育人的作用(13' 28''—18' 00'')。最后围绕课文主题布置的作业也很有特色,既是对课上思想碰撞的延续,也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作业形式还兼顾了小组和个人、口头和书面,非常棒!

 

或许因为将较多时间用于主题讨论,朱老师对语言层面的教学关注较少,如果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能对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及过渡衔接给予点拨,学生收获会更大。比如,在精读课文环节,PPT上显示了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三个It开头的句子(13' 00''—13' 20''),这里可以顺势解释一下排比句的用法,还可以稍微展开一下,讨论篇章中句子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但朱老师在此只关注了阅读理解,同时有点突兀地提到了Yin and YangGive and Receive的关系,略显遗憾。另一建议与提问评委梅德明老师一致,即,老师在对一个主题单元某个内容板块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时,应该对整个单元所有板块的教学材料都有过研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前后贯通,相互借鉴,更有效使用教材。此外,朱老师授课语言表达流利自然,但个别语音不够准确,如agree, through, ten, key等单词中元音的发音不到位。

 

点评专家:张红玲教授

  • 主讲人:朱晓星
  • 时长:25.5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