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二等奖郭漫授课

25.8分钟 3851次
授课点评:

郭漫老师比较突出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对整个单元的安排讲述得比多数选手清楚,二是讲课中体现出较好的教师基本素质。

根据本次全国决赛的规则,参赛选手须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作出陈述,还要讲明本次授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位置。郭漫老师首先讲了对整个单元的时间分配为10学时。我曾在颁奖典礼的总评中说这个时间分配显得过于随意。会后我得知有老师在作教学设计时曾查看过原教材,发现整套教材一共就只有8个单元,这应该是供一个学期使用的。那么,一个单元用两周10学时,是合理的,对这个单元10个课时的切分,也是恰当的。整个的陈述,总共只用了两分多钟的时间,体现出她对整个单元的宏观把控能力较强,能使人比较清楚地了解她本次授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郭漫老师在授课中表现出好教师的一些潜质。她规范标准的语音语调,流畅而恰当的语速,较强的亲和力,得体的教态,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以及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都给评委留下很好的印象。她在授课之初(3′-3′08″)提出的问题How would you share a book that brings you great pleasure?不仅直截了当地导入了本次授课的中心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因为学生需回答“I would…”。在介绍书评写作的步骤时,郭漫老师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如8′20″-8′49″时的Step 1 factsimpersonal, objective。和10′07″-10′36″时的Step 2 opinionpersonal, subjective。在这几个时间段,她主要使用板书,让学生感到是自己的想法变成了文字,不仅参与感强了,而且还会有成就感。

如果我们不看教材,仅从郭漫老师的授课来看,教学中有讲解,有启发,有互动,有问题,有练习,有拓展,这堂课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郭漫老师的授课有两个失误。第一,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篇书评,前面四段是书评作者在读了Wendy Lesser的与书评同名的书Why I Read后的有感而发,而且每一段都与原书有关联。从第5段末尾开始,书评作者就明确地介绍了作者及其背景。而郭漫老师把第6段作为书评的introduction,且在回答评委的第二个问题时也认为从第6段开始才有点像个书评(more like a book review),也不知道这篇课文来自何处。很显然,郭漫老师在三周左右的准备时间里没能认真细读和理解这篇课文。其二,郭漫老师把书评作者和Lesser混为一谈,在授课中多次说“book review written by Lesser”一类的话。正是基于这两个失误,郭漫老师才根据单元总体设计安排了这次课,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写书评。她把第6段中的prologue拿出来,望文生义地认为这一段可以是书评的Step 1, Introduction。但她在这段中又找不到能满足她提出的name, theme, impact三个要素,便找了一个与课文不相干的句子来用(It is one of the feminist paradoxes that influence history)。在其后的三个Steps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 主讲人:郭漫
  • 时长:25.8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