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视听说课组一等奖刘婧授课

24.2分钟 627次
授课点评:
     

刘婧老师语言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学设计流畅,课堂组织能力强,富有教学创新,教学效果良好。


开场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阐述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授课计划。除了明确教学对象,而且把学生水平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挂钩,并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授课主题“考古”的熟悉程度和兴趣度,实属难得。以此得出结论,选择产出导向法(POA)和混合学习模式(Blended Learning Mode)进行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引用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PISA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等国内外文件,制定了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价值观(Value)、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等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了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要求。由于考古专业不受青年人欢迎,安排学生在网上进行辩论,提倡恢复对考古研究的热情。教学过程为考古技术使用讨论–当地古迹展览–考古学家访谈,覆盖教材中的所有视听材料,在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传口头报告。


刘婧老师选取上述教学计划中的第三环节“考古学家访谈”作为授课环节,分为作业回顾、口语授课、听力授课、课程总结四个部分。在作业回顾中,分析了学生上交的作业,提取精华内容与学生分享。然后引出口语授课重点,即如何提供论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提供论据的方法,进行总结,并着重讲授学生不熟悉的专家证言(Expert Testimony)。通过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定义以及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获取专家证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力授课部分,刘婧老师播放教材中专家访谈录音的第一部分,要求学生记笔记,找出其中的专家证言。接下来播放录音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进行填空。在课程总结部分,刘婧老师重述了该授课环节在听力和口语上的重点,并号召学生了解历史,传播最新发展。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授课过程环环相扣,非常流畅。尤其在对发音细节的把握和价值观的引领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评委提问环节,刘婧老师对问题理解准确,反应敏捷,回答到位,语言流畅,表现自然。


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仅供参考:第一,在听力授课环节,播放完第一部分录音后,让学生口头阐述听到的专家证言。此时,刘婧老师提供引用句型,并指出避免剽窃的重要性。但当时距离听完录音已有一段时间,很有可能扰乱学生的记忆。建议在听录音前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集中精力听录音并进行口头回答。第二,没有布置课后作业。刘婧老师在课程结束时号召学生无论是否从事考古专业,都有责任了解历史。当时距离授课结束还有30秒钟,建议围绕上述话题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思考。




点评专家:刘芹


  • 主讲人:刘婧
  • 时长:24.2分钟
  • 来源: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