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教学大赛翻译专业组一等奖周薇授课

19.9分钟 779次

授课点评:

 

周薇老师的这堂《石钟山记》的英文翻译课总体颇有特色。一是选题精到,既有较宽的内容空间,也具实际的示范便利,因而课堂操作能够收缩自如;二是教师本人对所选内容比较熟稔,讲课就显得准备充裕,发挥有致;三是讲授点只聚焦文章中的声音字句的处理,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思维的集中,从而使整堂课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的重点是对《石钟山记》一文中声音词句的英译处理,周老师并没有按常规以某种理论开路,而是直接提出以耳听原文词句,再进入凭耳音翻译为主要方式,来处理相关词语的即时灵活处理,完全立足于译者当场的聆听感悟与体会来端出英文的恰当对应,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拟声创译的积极性。

 

耳译这一概念的提出并用于课堂是富有创意的。周老师将这种耳译与音乐性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这种翻译的艺术想象性质。具体而言,这堂课强调的艺术创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将耳译的处理分为词与句两个层面,前者纯以拟声为主,可以有多种选择,后者则以拟句势为主要考量,而形成句子的同时,可能会对已有的拟声作必要的斟酌;二是,周老师还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概念作了适当的延申讲授,并引用两位英美著名诗人、文豪的相关观点来进一步说明这样的耳译实践是可行的,是有价值的。这也同时暗示学生:英语的精进,特别是文学性英语的修炼,对于汉英文学翻译是何等重要。

 

周薇老师这堂课的操作从技术上讲是很成功的,加之她口语流利,教态从容,自始至终能与学生共情共鸣,取得很好效果。

 

这堂课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上课一开始本应稍微谋一下全局,因为这涉及原文的主旨与精髓。或者,可以声情并茂地先朗读几段原文,以作课堂预热,毕竟,对于原文的感悟与理解是翻译能到位的前提。二是,对于原文最后一句话的讲述,显得语焉不详,似乎未能完全把握住其应有的深层意涵。《石钟山记》本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并同时证实郦道元的基本观点属可取(虽然过于简略),纠正了李渤的观点。

 

点评专家:何刚强

  • 主讲人:周薇
  • 时长:19.9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