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点评:
总决赛的“说课”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在30分钟的准备时间内读懂读透一篇陌生的文章,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这不仅是对参赛选手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的全面考察,也是对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极大挑战。
在我看来,成功的说课首先取决于对课文全面、深入和细腻的理解和领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观点或传递什么思想情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妙处何在?对学生来说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需要讲解的重点?哪些语言点需要进行操练以及如何操练?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参赛者瞬间能够捕捉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没有这个前提,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步骤都只能是空洞无物的“套路”。不针对课文内容的说课只能导致“说大话”、“说空话”乃至“说假话”。总之,说课首先要说教材(即课文),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说学生,即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与你合作并参与课堂互动。
或许是因为第一个出场有些紧张,也或许是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何蓉老师在总决赛中的说课没有在决赛中的授课那么成功。表面上看,何蓉老师一直在滔滔不绝地陈述,先是逐段介绍课文内容,而后说到教学计划和步骤,一些时髦的关键词(如global reading, skimming, scanning, role play, cooper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e think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style等)也频频出现在何蓉老师的话语中。但仔细分析起来,听众很难捕捉到具体实在的内容,尽管何蓉老师的英语口语表达十分顺畅。到底这篇课文是argumentation essay还是problem-solving essay?如何蓉老师所述,本文的theme的确“very explicit”,但其“theme”到底是什么?何蓉老师说要采用“project-based”的教学法讲授课文,但具体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听众都没有找到答案。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值得何蓉老师思考:一是何蓉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欠深透,缺乏入木三分、淋漓痛快的领悟,所以在说课时不能紧扣课文内容和文本的语言特征驾轻就熟地阐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致使其说课陈述显得空洞无物,回答问题时也显得比较被动。二是何老师的说课陈述本身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说课陈述的话语要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前后衔接紧密,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绝对不能以话语的流利性替代或遮掩话语的逻辑性。大庭广众之下,有时候慢条斯理、言少意丰的陈述恰能更胜一筹。
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
何蓉老师拟讲解的课文题目是“Don't Fe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说课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课文进行解读,第二部分是介绍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
在说课的第一部分,何老师首先点明了文章的体裁类型,即文章属于议论文,并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随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各段落的大意和结构进行了说明。何老师对文章的解读基本正确,但口头表述有点混乱。不难看出,何老师的即时演说能力还不够强。
在说课的第二部分,何老师首先交代了授课的对象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随后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但教学目标表述得不清楚。何老师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1) Lead-in,2) Global Reading,3) Writing,4) Assignment。在第一个步骤Lead-in,何老师计划先引用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观点,然后播放一段片名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电影节选,引入课文主题。何老师还口头介绍了电影的导演和电影的情节。这是何老师教案的一个亮点。另外三个步骤的具体解说有些条理不清。何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有点混乱,没有体现语言教学法的理念。
在评委提问环节,何老师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教学方案中没有设计任何活动来体现“project-based”教学法的原则。评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kind of project would you propose to the students?”。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何老师列举了一些活动作为对教案的补充。何老师尽管做了较长时间的补充说明和辩解,但仍然没能让评委相信其教案包含了“project-based”的教学原则和课堂活动。另外,评委请何老师解释倒数第二段第一句话。由于对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何老师对全句的解释不准确。
在说课和答疑的过程中,何老师的口语中还存在中式英语现象和发音错误。中式英语:improve their writing better;发音错误:still, example 等。
点评专家:汪火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