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教学大赛听说组二等奖陈媛媛说课

15.6分钟 1789次
说课点评

陈媛媛老师的说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明确、合理,重点突出:既有语言知识的讲解,又有技能的操练;既有课堂的内容,又有课外的任务,较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她语言流利,口齿清楚,节奏有度,表达准确,听她说课是一种享受。

总体而言陈媛媛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她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知识。她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提到Merrill Swain 的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说课中:课前让学生到图书馆、资料室查有关这个主题(food wastage)的资料(input),学生能在现有的语言知识和要表达的信息之间找到差距(gap),通过课堂学习和操练来弥补这些差距,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陈媛媛老师回答如此准确、全面、深刻,充分说明她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如果再能围绕Swain提出的输出三大功能,尤其是第三功能展开:Noticing function,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 and Metalinguistic function,那就完美无缺了。另外她在说课一开始提出过“多元识读教学法”(multiliteracies pedagogy),可惜对此没充分展开。

其次,她设计的练习独具匠心。如,让学生第二次观看视频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这个问题(food wastage)其他可行的办法(come up with other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这样做,既围绕着教学内容,又不完全局限于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既要听懂视频的内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把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Eli Hinkel(2006)曾提及目前的听力教育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第一是把听力和其他技能相结合,如口语、语法学习、词汇学习等等;第二是把听力和认知及元认知策略结合起来,以促进听力的进步。陈媛媛老师做到了。另外,陈媛媛老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的方式,也颇有新意:小组成员不固定,这样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so everyone will meet some new group member),也会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

不足之处在讨论环节,设计得比较单薄。这也是几乎所有选手的通病,他们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听”方面,而把“说”放在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往往根据“听”的内容来设计“说”的话题。有些选手只花几分钟的时间将“说”一带而过。其实“说”有它自己的体系,有它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方法。可以说,现在的“听说”课,实际上是“听力”课。听力课可以开设“听说”课、“听写”课、“听读”课。口语课可以开设“说读”课、“说写”课,等等。所以对大学英语课来说课程建设非常重要,希望陈媛媛老师能在这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点评专家:邱东林教授



陈媛媛老师的说课基于一段关于“wasted food”的视听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My understanding of the video”和“Teaching Plan”。

陈老师对视频材料的讲解,从内容(content)、结构(structure)、特点(feature)等方面展开。她对材料的理解全面,抓住了本段视频的要点和要义,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优秀的记忆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但对结构和特点的讲述较少,只简单提及了个人感受,并未真正触及材料的结构和特点。

谈到教学计划时,陈老师提到了目标(Objectives)、重点难点(Focus & difficulties)、方法(Methods)、步骤(Procedure)等内容。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技巧包括:

(1)使用图片点明主题:“食物浪费现象严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放录像两遍。第一遍针对细节性问题;第二遍重在听写、复述,目的是口语练习。

(3)使用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信息交换(information exchanging)、小组展示(group presenta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等形式。

但在实际讲解中,陈老师并未把教学计划的四个部分清晰得解释出来,有些凌乱,层次感不强。

陈老师提到,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项目(project),希望学生在课下设计出折页(brochure)、布告(poster)等形式,引起人们对食品浪费现象的关注。但是,这样的项目设计能否体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还值得进一步思考。

整体看来,陈老师的语言流利自然,现场表现沉着冷静,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职业素养。

不足之处在于:(1)设计的课堂活动有些纷杂,而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看,课堂活动形式并非多多益善。(2)说课过程中提到的comprehensible output、output theory、output-driven model等术语的使用不准确,对相关习得理论的掌握有囫囵吞枣之嫌。(3)对问答环节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到位,更多涉及宏观思考,并非重点句子的内容层面和语言层面的理解和讲解。

点评专家:王俊菊教授

  • 主讲人:陈媛媛
  • 时长:15.6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