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冯伟老师的英语课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内容聚焦,每分钟都紧扣教学目标,没有“噱头”。教学态度认真,学生也很配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他的“Warming up”部分设计得比较好。一共花了3分钟56秒。大约1分钟介绍了本课的教学目标,2分多钟完成了“导入”任务。他首先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Do you enjoy your college life? What benefits can college education bring to you?”两个学生回答了问题,其中一个还是主动举手。在教学大赛情况下,很少见学生举手。学生的主动表现表明他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怎样从两个问题转到课文教学上去?他用简洁的语言配以图画说明不能获得正常上大学机会的人可以接受网络教育。这样的“导入”没有任何多余环节,经济、高效。相比之下,有些人在“导入”环节上“不惜工本”、“花样繁多”,误把“趣味性”置于“有效性”之上,在不知不觉之中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
第二,他设计的理解课文任务比较有创意。他用列表的方式从学生课堂表现、教师作用、教科书三个方面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进行比较。他的巧妙之处是提供部分信息,留出部分空白,让学生分组从课文相关段落中寻找信息填写。我认为这项任务有三个闪光点。第一,他巧妙采用合作学习法。他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只完成整个任务中的一部分。由于各组回答的问题不同,所提供的答案就为其他小组提供了学习机会。第二,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印有与荧屏上幻灯片内容一样的讲义。不要小看这份纸质讲义的作用。正是由于学生手中有了这份讲义,大家注意力就非常集中,都在认真完成布置的任务。设想学生手边没有这份讲义,学生需要不停地抬头看荧屏上的幻灯片,又要不断地在课文中寻找,从荧光屏到书的距离远远大于讲义到书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学习成效自然降低。第三,他用动画讲授短语“twiddling their mental thumbs”的方法,生动、形象,易学、易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理解课文任务的难度可以调整。具体地说,根据学生的水平,表格中需要学生填出的信息可增加,也可减少。
这节课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个问题是“何时讨论文章的写作技巧?”从目前的课文结构来看,这是新课文的第一节课。通常情况下,阅读理解应该先于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欣赏。只有透彻理解课文后,才有可能理解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我不明白冯伟老师为什么要在新课刚开始不久就讨论本文的写作策略。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个环节应该朝后安排。第二个问题是,如此一篇有千字的课文,为什么只用一项任务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第1到第11段只字未提?除解释了“twiddling their mental thumbs”外,全文中的重要语言点也均未涉及。当然,这是教学大赛,为了在20分钟内将最精彩的部分展现给评委,不得不浓缩了教学环节。我相信冯老师平时上课并非如此。我劝日后参赛的选手,设计教学任务时一定首先考虑教学自身的逻辑,而不是挑选自己认为容易展现自己才华的部分来设计教学任务。
点评专家:文秋芳教授
参赛者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备课充分,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明确清晰,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开展课堂活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课堂节奏掌控得当,能使学生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这应归功于参赛者顺畅得体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参赛者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了本堂课应该完成的任务(Warming up,Understanding the text,Analyzing the writing strategy,Applying the writing strategy,Focusing on the language,Assignment),这一细节不仅能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而且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积极而亢奋的学习状态。
我很欣赏 Analyzing the writing strategy 和 Applying the writing strategy 这两个教学环节。分析写作策略和技巧不仅能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参赛者从论点、论据和论证等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文理脉络,启发学生围绕文脉体味语句、语段之间存在的那种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畅达贯通的衔接。这样处理课文能把“综合课”教学引向较高的境界。参赛者还以 Online shopp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hopping 为立论引导学生运用作者的写作策略,产生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我看来,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在处理 Understanding the text 环节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开展“细读”(close reading)活动。比如,课文第20段写道:Oddly enough, it's just what a classical philosopher like Plato would have practiced -- had there been an Internet way back then.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把今天的 education in cyberspace 与古希腊的哲学家 Plato 联系起来?作者为什么把这句话作为文章结尾?它具有什么样的画龙点睛的功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需要通过“细读”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参赛者应该注意纠正学生话语中的语言错误。视频中有两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误用了词语搭配,出现了“learn a lot of/much knowledge”的病句,参赛者不仅没有予以指正,还顺口说出“very good”,予以赞许。此时,参赛者应该明确指出:学英语要排除母语的干扰,英语中可以说 acquire/gain/accumulate/absorb/assimilate/impart/communicate knowledge,但不能说 learn knowledge。学习和掌握词语的搭配是“综合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不容忽视。
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