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期博士沙龙: 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

时间:2016-01-13      来源:外教社


20151225晚,第216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图书馆604报告厅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到了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范祥涛教授。范教授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任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南京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和中国典籍翻译史。当晚,范祥涛教授以“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讲座,吸引众多观众到场。

再次回到上外校园,范祥涛感触颇深,即兴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上外学习以及毕业后工作、做研究的心路历程,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热情邀请在场校友日后有机会去南航作客。

范祥涛说,自己学生时代常常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正是受到其他专业同学的启发,自己写出了一些论文,也正是在准备论文、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范祥涛借此鼓励大家,不论是学什么领域,大家都要有互相分享的精神。

谈及本次讲座主题,范祥涛提到,是时代背景促使他提出了这个研究。由于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个领域已走向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国际化。近年来,孔子学院兴起、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中华文库》出版、“一带一路”政策出台等,这些都顺应了我国国际化战略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因而,关注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也是汉语典籍英译存在的重要意义。

范祥涛说,研究某个领域,首先可以去考证其源头,考证的过程也是一种研究。范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查阅的一些文献资料,包括罗新璋、马祖毅、任荣珍等人有关翻译理论和汉籍外译史的著作,以及传教士与中国国学翻译、汉语典籍译成欧洲语言等方面的资料。详实的资料与记载让大家看到了他耐心、严谨的治学态度。

随后,范祥涛提及,他在研究时,会从翻译方式、翻译目的和组织化程度这三个角度,将汉语典籍英译史划分为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分别为:其他欧洲语言转译时期、西方传教士翻译时期(明末清初-清末)、西方汉学家翻译时期、中国学者翻译时期(清末民初-1949)、国家组织翻译时期(1949-)。第一时期的欧洲语言专著或译著主要载有汉语典籍内容,翻译方式是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可能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第二时期的翻译方式是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便于传教,诱导中国人意识形态西化,这种翻译行为也偏重组织化。第三时期的翻译方式也是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维护西方汉学家本国的利益,同时继续传教,此时期的翻译有些属于个人自发进行,有些借助官方机构资助。范祥涛还向大家推荐了几位西方汉学家,如李约瑟 (Joseph Needham)、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等,指出他们的研究和作品都值得研读。第四时期的翻译方式主要是直接翻译,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既有个人自发行为,也有官方资助。第五时期的翻译方式仍是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传播中国文化并塑造中国大国形象,以官方机构资助为主。

划分时期后,就可进入深入研究。范祥涛认为,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步:确定原著、搜集译本信息、关注外部描写、关注内部描写、关注译本的传播研究等。确定原著可以从学科概论专著、历代重要书目和重要作品、作者等方面入手,接着可以通过搜集典籍英译研究论文、著作、书目等,来搜集译本信息。范祥涛提到,汉学家李约瑟的作品《中国科学技术史》也可提供一些译本来源。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中的外部描写主要涉及译者研究、文化态度、翻译目的、制约因素的影响等等;而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形式转换、意义转换、文化翻译、辞格翻译、翻译技巧等。关于汉语典籍英译的传播研究,实际上是对其影响的研究,可以关注英译典籍的版次信息、印刷数量、发行范围、读者购书或借阅记录等等。

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范祥涛教授娓娓道来,态度谦逊。在互动环节,在场听众和范教授积极交流探讨。最后,范教授再次热情邀请大家去南航作客。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更多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