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语言学十讲”系列丛书,我负责撰写“社会语言学”这一部分。外教社要求以讲义的形式为非语言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对语言学有兴趣的读者介绍语言学基础知识,分十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介绍篇幅不宜过长,文字尽量通俗易懂。为了完成此项任务,我在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开设并教过近十轮的《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删选、整理、翻译和撰写,最后形成了这本书稿。
社会语言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充分的发展,涉及广泛,内容丰富。要在约15万字的篇幅里涵盖学科所有各个方面及其相关内容,并非易事。我根据出版社要求,分十个部分,选择了十个专题,对涉及社会语言学主要的方面逐一进行介绍,尽量做到既注意学科基础知识的完整,又兼顾到初学者的需求,将社会语言学这门学科的概貌和基本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读者。
所选择的专题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比较宏观一点的专题有:“社会语言学简史”,放在“概说”一讲;“学科当今发展与趋势”,放在最后一讲。选择这两个专题的选择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呈现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趋势,以此来加深对这门学科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和把握。第三个宏观专题是,“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 (第二讲),这对社会语言学来讲,既是前提,又是重点,通过语言的接触与变化,可以看到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社会语言学方法论”(第九讲)也属于相对宏观的问题,旨在向读者介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宏观专题还包括“语言规划与管理”(第三讲)和“语言的衰亡与维护”(第四讲)。这两个专题是近期才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我们了解人类语言衰亡,尤其是近阶段严峻的形势,可以充分认识到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语言生态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关注语言的规划与管理,我们可以认识语言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余下的四个专题相对微观些。“语言与文化”(第五讲)关注语言与文化各种要素之间的互动;“语言与认同”(第六讲)介绍语言与思想意识和观念之间的关系;“语言与行为”(第七讲)研究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和交际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与称谓”(第八讲)讨论人们各种不同称谓系统中的语言表达与社会功能。为了使读者能够实在地体会学理和方法,大部分的专题都配备一个案例,比如,“加拿大的语言冲突”一例,说明“语言接触与冲突”这一专题,“北京话里的NI和NIN”一例,说明“语言与称谓”这一讲。
本书共分十讲,每一讲分三个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讲后附思考题、推荐阅读书目和主要参考文献。如果作为阅读材料,可以通篇读,也可以选读相关章节;如果作为讲义,可以根据时间选择其中一个或二个部分作为每一次课的内容,本书提供配套视频下载,供教师授课参考。
尽管自从对社会语言学产生兴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期间不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对其中一些专题也有过一些专门研究,并作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施教多轮,但编写本书过程中时有江郎才尽之感,因此书中难免有诸多疏漏与谬误,还望相关专家同行以及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蔡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