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英语专业组二等奖章成成说课

14.1分钟 20次

说课点评:

章成成老师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方面对AI教案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评价。她基本认同AI教案,认为它完整,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章老师说课思路较为清晰,表达流畅,教学目标明确,过程完整,层次分明,体现出较好的英语基本功和教师素养。

教案的设计首先要分析学情,基于学情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章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基于学情设定

在讨论AI设计的课前活动时(见视频4'47"~5'11"),章老师认为“搜索有关作者的信息”没有切中要害(not quite to the point),而是应该搜索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者有关“和谐”的信息。这一评论脱离了学情分析第一条“学生对作者(Richard Wilhelm)了解有限”:根据这一学情分析,搜索有关作者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该作者是重要的西方汉学家,熟悉作者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观点和论证。

章老师同时也忽视了学情第一条的后半部分“但对基本的中国哲学非常熟悉”以及第二条“学生对儒家和道家的哲学非常了解”。如果需要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关信息,应给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仅提出“应该增加对中国文化有关信息的搜索”,显得笼统。

另外,关于“搜索有关‘和谐’和中国哲学的相关信息”,基于学情分析,这项任务没有太大的必要。

找准目标和意义

在评论AI教案教学过程的Session 3时,章老师认为在AI设计的“比较‘和谐’历史观和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中,没有可比性(原话是There is no comparison),不存在对比(原话是This is not comparison)(见视频6'32"~6'39"),而应该比较中国的和谐观和西方哲学中的和谐观(见视频6'39"~7'02")。

显然,选手没有理解中国“和谐”观念的历史根源与中国提出的当下全球治理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没有理解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活动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三“分析和谐概念的历史根源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话语”而设计的,这一设计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其对当下中国的重要价值;二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世界性意义及其对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价值。这是该文本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

而与西方哲学的和谐观比较虽然也可以成为该文本的教学目标,但它没有被列为本次教学的目标;选手未能围绕既定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

理解文本及AI设计

教师对文本以及AI教案设计还不甚理解,导致在评论和阐述观点时出现错误。如:在评论教学过程Session 3的时候,章老师认为光讨论孔子和老子的和谐观是不够的,应该增加道家的和谐观(见视频 6'13"~6'25"),这是误认为孔子、老子和道家有三个不同的和谐观,而不知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

又如,章老师认为学习目标中应该增加两个内容:一是the origin of harmony(见视频2'54"~3'21"),但这个目标其实AI教案已经包含了,而且是作为重点(key points)。二是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armony and human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by different philosophers(见视频3'22"~3'43"),这一目标的表述,说明选手没有理解文本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选手在回答问题时似乎没有完全理解评委的问题,回答没有切中要害,也不够简洁清晰。

综上所述,要做好这个文本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有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对当下世界的意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点评专家:




  • 主讲人:章成成
  • 时长:14.1分钟
  • 来源: 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