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循循善诱,注重启发
刘政老师授课环节选取的教学材料是《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的“跨文化适应”主题单元。针对本单元涵盖的文化休克概念、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和策略等丰富内容,他选用
SMART(Self-learning, Motivation-driven, Adaptative and Resource-rich, Tech-embedded)
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课前和课后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在讲授Glocalization课文时,刘老师通过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并运用丰富的实例(4'50''~6'02''),帮助学生理解universalization和particularization等重难点。
课堂最后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走向英国”这一真实任务展开研讨,让学生认识到glocalization的复杂性以及注重细节的必要性(14'30''~18'53'')。
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循循善诱,既涵盖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以自然亲和的教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展现出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专业性和学术性有待提升
略显遗憾的是,作为一堂跨文化交际课程,刘老师在介绍“跨文化适应”主题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时,过于简略,未能根据教材课文内容概述跨文化适应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现状。
在讲授Glocolization课文内容时,亦未将跨文化适应研究成果应用于课文学习和案例分析,就事论事,导致课堂讨论和问题分析深度和广度不够。
建议刘老师进一步加强对跨文化交际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和应用,提高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点评专家: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