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优胜奖章毓文授课

18.9分钟 2165次
授课点评:

该课主题是“生命的价值”。该课老师从自己女儿对此问题的询问到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新闻再到对在场大学生的问询,都是很好的开场,目的在于引发大家包括自己对这个严肃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该课对学习任务的设计体现出一些现代外语教学提倡的重要元素,例如 student-involving, contextual use of the language。她的“任务单”列出12种常见的人生重视物让学生选择,选择还分为三种:你认为最重要的,你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你认为重要但不得不放弃的,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找出共同点。她的“任务”还有对“假设你还有一天的命会做什么”作出心声反映,通过应用虚拟语气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由写作,这是真实的语法应用和思想表达。她对学生的心声能够及时给予适当的反馈评价,分出“浪漫型”和“实用型”。更让人叫绝的是,她在让学生面临“死亡”的威胁时顺理成章转入课文,“救人的英雄来了”。该老师的英语流畅自然,地道优美,教学仪态端庄大方,老练成熟。

需要改善且非常遗憾的是,该课对著名作家 Helen Keller 的作品处理没有达到应有的感染力,对课文教学的活动设计一般,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课后任务布置太多太分散。

点评专家:夏纪梅教授



章毓文老师授课时的英语口语流利,语速得当,教态自然,充满自信。她为本次授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任务。每项任务大致分为三步:单人活动→对子交流→教师检查。从程序和形式上看,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活动,教师还给予了反馈,符合教学的常规套路,乍看起来很成功。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弄清“设计了任务并在课堂上加以完成是否就是成功的教学?”我们知道“tasks”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一项任务设计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即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细细分析章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任务语言目标明确,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则不然,目标不清楚,成效也就不大。例如课堂上实施的第二项任务设计得比较好。她要求学生首先用书面形式回答下面问题:“If you were told that you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what would you do within 24 hours? Who would you need to speak to and what would you say?”,并且提示学生要使用“subjunctive mood”。当每个学生完成书面任务后,她要求学生与同伴交流,然后她又提问了两个同学。从这两个学生比较流畅、连贯的回答来看,可以判断这项任务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比较而言,第一项任务就不如第二项任务好。她要求学生根据其重要性从所给的12项内容中划掉自己认为最不重要的3项,然后又划掉较为不重要的3项,最后划掉自己认为重要但又不得不放弃的3项。接着安排对子交流活动,要求学生查看对方最后留下的是哪几项,最后章老师问其中一个同学,“你的纸上还留下几项?是哪几项?”这个活动一共花费了2分半钟。据我观察,完成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需要多少语言,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帮助甚微。

点评专家:文秋芳教授
  • 主讲人:章毓文
  • 时长:18.9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