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毕晨光老师的个人专业素质非常突出。毕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自然、流畅,表达清楚、准确且容易被学生理解;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表情等肢体语言使用得当。
总体来看,授课环节设计得十分合理,课堂实施效果也很好。毕晨光老师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而且讲述的个人经历与本节课的课文主题有关联性。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有利于在上课伊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毕老师比较注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或对后续学习内容进行猜测。比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个要求:Please use one word to summarize the reason why some friendships end. 随后,学生说出了untrust (distrust), change, conflict等词。之后,教师给出更多的词语,如betrayal, indifference, rumor, selfishness, disrespect等。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主要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和学习课文的内容、结构和语言。比如,在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is your answer to the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essay?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问题,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
在细节方面,有些问题还值得毕晨光老师以后进一步思考。在第2分35秒,教师才开始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实,这时教师和学生已经开始讨论有关课文主题的内容。达到第3分05秒,教师才说Well, let's get started。建议还是在上课伊始简要介绍学习目标。从第3分08秒开始,教师借助PPT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Introduction,Body, Conclusion,而且明确给出哪些段落属于哪个部分。其实,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这三个部分。另外,这样千篇一律地分段对理解文章内容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再者,如果确实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段,建议让学生自己来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学习文章大意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细读(detailed reading)的环节,这一设计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细读环节,教师不是关注文章内容方面的细节,而是语言点,如文章使用的排比结构(parallel structures),trample on等词语的教学。其实,阅读教学中理解细节的环节还是应该关注文章的内容,如具体观点、事实、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态度等。
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
这是一节很好的综合课。毕晨光老师的口语流利自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时间分配合理,学生参与度较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毕晨光老师用一分半钟的时间讲了一个故事,并用两幅幽默的画,引出课文的标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毕晨光老师要学生用一个词总结“友谊终结”的原因,这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的关注上。在简短地交代了这节课的目标、内容和课文结构后,毕晨光老师让学生分组阅读,找出友谊终结的四个原因。
随后,毕晨光老师准确地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两个语言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平行结构和隐喻。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毕晨光老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简单地采用由举例到归纳的通常方式,而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这中间有对词的讲解和练习,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结构和隐喻的问题,有对课文中与“flowers”相关的词汇的理解,更有让学生对这些词汇与“友谊”的进一步的关联,还有扩展性的练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很丰富,学生活动很频繁,是这节课的主体,更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毕晨光老师最后获得了一等奖,这一部分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功不可没。
随后在“Critical Thinking”部分,毕晨光老师指出了课文作者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图进行了拓展,启发学生思考。
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导入部分的故事虽然比较有趣,但并不太合适。这是因为,其一,这个故事中“友谊终结”的原因是对方说“我”胖,因此“我”很不受用,而且最后还是“我”付餐费。这与毕晨光老师自己呈现出的“友谊终结”的七个可能原因和课文中指出的四个原因基本没有对上号,显得与后来的课文内容的关联性不够。再则,这两个朋友分手的原因体现出一个价值观上的问题,特别是后一个(“我”付费了)。毕晨光老师自己在回答评委提问时也说到,在交友时应考虑双方的对等付出。这显得过于功利。同时,这个故事并没交代“我”付费的次数比对方多。这说明毕晨光老师在编故事时考虑得不够周全。既然是编的故事,那完全可以编一个更贴切更恰当的。
2)在“Learning Objectives”中,毕晨光老师用了“Emotional attitude",估计应该是指“情感态度”,如果是,则用“Affects”更合适、更专业。在与此平行的“Knowledge & Skills”中的格式是词首字母大写,那“attitude”的首字母也应大写。字母大小写的问题虽小,但能体现我们的态度是否严谨,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
3)在“Critical Thinking”部分,毕晨光老师设计了一个“Yes/No”的讨论题,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在训练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时设计这种二元对立的问题,似乎并不恰当。第二个学生的回答“It depends ...”和进一步的解释,恰好体现出学生对这个“Yes/No”问题的“Critical Thinking"。毕晨光老师本人也意识到她的回答具有辩证性,但可惜的是毕晨光老师没能因势利导在这点上多做点文章,而是一带而过。这说明毕晨光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此估计不足,在学生做出这种回答后依然只能按照自己的固定思路走。如果能就这个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而把后面关于自己婚礼照片的部分省掉,这堂课又会多一个亮点。
点评专家:李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