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二等奖何蓉授课

23.4分钟 199437次
授课点评:

何蓉老师的授课是围绕“When We Explore the Deep Sea, We Are Exploring for Our Own Survival”这篇短文进行的。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语境,她首先向学生展示了“Monkey King"、“蛟龙入海”、“Neil Armstrong登月”等图片,引出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话题,进而播放一小段有关Deep Sea Creatures的视频,用时约3分钟,完成了Lead-in的课堂教学步骤。在接下来的17分钟里,何蓉老师主要根据课文的主题(Theme: to explore the deep sea for human survival)讲解了文章的段落大意,并列举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最后聚焦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keep pushing the limits of our ocean.),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To what extent should we push the limits of our nature? 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课后撰写短文。

我觉得何蓉老师的授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Lead-in这一教学步骤处理得干脆利落,恰到好处。选用的图片和视频内容贴切,运用得当,毫无取娱学生或博得“眼球效应”之意。

2)何蓉老师始终紧扣课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做到了聚焦文本,符合综合课教学的宗旨。

3)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何蓉老师能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有助于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何蓉老师教态沉稳,教风朴实;英语表达流畅自如,展现了一位优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何蓉老师授课的不足之处:

1)授课开始没有陈述本堂课的教学(或学习)目标。有效教学始于教学目标的陈述;不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岂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2)没有与学生开展实质性的互动。从始至终,何蓉老师都在“自拉自唱”,课堂上虽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问题,但多是老师自问自答,缺少学生的参与,致使课堂气氛异常沉闷。

3)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失偏颇。如文章题目所示,本文的重心不是How and why do we explore the deep sea? 而是When we explore the deep sea, we are exploring for our own survival.

4)授课末尾展示的有关The Aswan Dam (Negative Example)和位于云南的Hani Terrace (Positive Example) 的图片,似有“画蛇添足”之嫌,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我看来没有必要。

5)何蓉老师的授课忽视了“语言点”教学。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词语、惯用法和词语搭配都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如on the heels of, as yet, a landmark moment, overcome (the monumental) challenges, ease (the increasing) burden, conserve/conservation/conservationist, to feed on something (cf. feed somebody), an intricate and complicated system, a great disparity between ..., it is imperative that ..., the key to ... 等等。切记:1)综合课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文本分析,而文本分析既包含内容分析,也包含语言分析和赏析。二者必须兼顾。2)“细读”(Close Reading)是综合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




何蓉老师这堂课的内容总体合适,ppt要点突出,脉络清晰,逻辑性好,教学过程顺畅,各环节衔接自然。何老师授课有激情,举止端庄,表情丰富,表述清楚,教学效果较好。但整堂课以何老师讲解为主,可以说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何老师在导入环节首先展示了几张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了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The Deep Sea Creatures”(深海生物)。视频最后一句解说词 "Their destiny is linked to ours”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课文的主题。这个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何老师制作的ppt直观明晰,既展示了课文的内容与结构,也提供了授课的脉络和逻辑。课文的讲解从题目入手,点明文章的主题“to explore the deep sea for human survival”,然后围绕主题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找出了支撑主题的四个例子和文章的结论。在讲解每个例子的过程中,何老师很注意提示该例子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将语言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对metaphor和simile的理解和运用上。

整个讲课阶段,何老师笑容自然,充满自信,口语流利,表达自如,展示了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语言素质。

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和改进。
授课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很明显。20分钟的课堂,何老师一直在讲解或陈述,启发性提问和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个别练习设计不合理。在paraphrase练习环节,何老师采用填空完成一个句子的形式,显得死板且缺乏挑战,而且不等学生做出反应就给出答案。本人认为,让学生通过思考或相互讨论后口头解释这句话更合适,既有挑战性又有互动性。这个课堂练习有点流于形式。

在语言方面,何老师只讲解了metaphor和simile两种修辞手段,而忽略了重要生词、短语以及句法的讲解和练习。对于综合英语课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何老师口语流利,但个别英语单词的发音有瑕疵。如essay发成了,drop发成了。
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何老师的表现不太理想。听到问题“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时,可能是由于紧张,何老师没能直截了当给出评委期待的答案,而是拐弯抹角,含糊其辞,做一些拖泥带水的解释。这让人感到前面称作“critical thinking”的教学环节似乎有名无实。另外,何老师对文章题目单词的首字母大小写出错的判断不太敏感。

点评专家:汪火焰教授

  • 主讲人:何蓉
  • 时长:23.4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