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一等奖王寅珊授课

24.0分钟 14668次
授课点评:

王寅珊老师的授课是围绕“14 Days with (Almost) No Internet: Did My Digital Detox Pay Off?”这篇课文进行的。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均展示得清清楚楚,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色:

1)王寅珊老师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细读”(Close Reading)活动。她没有像许多其他选手那样引导学生逐段概述课文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从“目的”(Purpose)、“方法”(Method)和“体验结果”(Findings)三个方面比较Paul Miller和Ryan Holmes(即作者本人)的“数码产品戒毒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大到一个段落(如她对Para. 11的分析),小到一个词(语)或句子(如她对detox和课文标题的解释),王寅珊老师都能从语言材料的释义入手,破解其情境深意,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比如,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喜欢使用“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句式和“类比”(Analogy)的修辞手段;引导学生把“an excess of cheap, easy, and addictive pieces of online content”概括为“碎片化阅读”(Fragmented Reading);而把“longer, thoughtful articles and good books”概括为“深度阅读”(Deep Reading),并进而得出结论:Fragmented reading to deep reading is snacking to full meals. 在我看来,“细读”才是综合课(即传统意义上的“精读课”)的正统的教学途径。王寅珊老师没有把综合课讲授成一般的阅读课(即传统意义上的“泛读课”),应该给她点个赞。

2)王寅珊老师不仅注重“细读”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且知道适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审辩式(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获的阅读境界。这在她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在细读课文第11段文字时,她引导学生认识到:“碎片化阅读”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它毕竟能给我们提供“信息”,但“信息”并不是“知识”,而“知识”也不等于“智慧”。于是PPT课件中出现了有关information, knowledge和wisdom的“金字塔”图案,并引出课后写作练习的题目:If we get plenty of information by fragmented reading, can it become knowledge?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能比较好地体现综合课的教学宗旨和特点。

3)王寅珊老师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启发式教法,从始至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暗示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富有成效的互动,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计划。我很欣赏她的课堂提问方式和内容,简洁明快,自然贴切,针对性强,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高,兼之其PPT课件制作和运用均很精当,课堂的流程显得十分通畅,可谓教得洒脱,学得自然。

在我看来,王寅珊老师授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授课的严谨性尚需加强。比如,王老师没有注意在课堂上及时纠正学生的话语错误(如不该说learn knowledge,应纠正为acquire knowledge);展示的PPT中也出现了笔误(如Paragraph的缩略写法不应该是P.,而是Para.)。二是在回答评委问题时显得紧张,很不自信,以致当被问到social feeds一语能体现作者什么感情态度时,她竟显得不知所措。

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



王寅珊老师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相对比较多,而且比较擅长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在导入阶段,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做一道选择题,即从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导出课文主题和相关词汇。这一做法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王老师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author's findings,二是theme statement或者说是topic sentence,三是critical thinking。这样的目标设定似乎有点乱,因为三者之间不是一种平行或互补关系。实际上,第一个目标涉及主题知识,第二个目标与语言结构训练有关,第三个目标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前两个目标再提升一个层面,视野可能更开阔,课堂活动也可能更丰富一些。

从随后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阅读技能的训练。首先是fast reading,通过skimming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是close reading,通过 scanning让学生获得具体的信息。老师为此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便于学生寻找相关信息。老师还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答案。这样的做法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否能成为教学的常态是个问题。

在thinking critically环节,老师要求学生就Can we learn from fragmented reading?这一问题发表看法。虽然比较简单,但也确实能启发学生学会辩证地去看一个问题。当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能否设计更有创意的活动,提出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思考。

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作。她要求学生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方法,就knowledge pyramid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也不知道评估检查的标准,所以,这样的作业布置是否真正得到执行、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

总体而言,王老师的语言基本功比较好,但有两个地方对否定句的回答误用了yes, 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产生误导,应引起注意。

在回答问题环节,王老师并未能就topic sentence和thesis statement的区分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说明她对有关问题并未做深入备课,认识存在偏差。她也未能准确地对feeds的真正含义进行解释。

点评专家:束定芳教授

  • 主讲人:王寅珊
  • 时长:24.0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