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陈钰老师的授课教学内容完整,教材处理得当,教学步骤衔接自然,其英语表达清晰流畅,教态自然大方。
陈钰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然后将视频截为四段,第一段由学生听后给出关键词,第二段听后做填空练习,第三段听后回答问题,其教材处理和练习设计都比较合理,抓住了视频材料的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视频内容。三段视频后教师总结了三种阐述观点的方法(examples, statistics, and testimony),让学生用此三法阐述自己所持“Shanghai is a city full of diversity”的观点,教师的引导有方。然后再抛出一个讨论题“What can diversity bring to you?”,以worksheet的方式给予学生口语表达上的提示。最后一段视频作为本节课的结语,进一步明确本课主题,并加以升华。
本节课有如下几点需要引起关注:
第一,目标设定需要明确。上课伊始课件上展示的教学目标为:Knowledge:understand what diversity is; Skill:learn the ways of supporting ideas; Critical thinking: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theme. 目标中的understand、learn、think均为描述内在感觉的词而非外在行为表现的动词,如此目标设定不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模糊、宽泛的教学目标难以检测教学效果。
第二,词汇教学需要语境化。本节课教师仅仅以给出定义的方式来处理词汇diversity,本质上并没有词汇的讲解,而只是字典中定义的照搬,孰不知学生自己也可以查找字典定义,如此词汇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无从体现。词汇教学应该在语境中予以释义,使学生对该词有画面感,这样既准确地理解了词汇的含义,又深化了对该词的印象。
第三,师生互动需要真实性。本节课教师试图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What country in your mind can attract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to work there, live there, and fulfill their dreams there? 教师似乎期待学生的回答是“the US",可是不曾想学生给出了“China”的答案,师生互动无法按预期进行。此时教师没有回应学生的回答,在没有释疑的情况下径直奔向了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式及教学语言,缺乏与学生真实课堂环境中的互动。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环节是,当老师说:“Shanghai is a place full of diversity. Do you agree with me?”接着马上说:“Yes, you all nod your heads.”从现场观摩和录课视频来看,教师也是循着自己事先设计的话语继续讲授,没有观察学生的真实反应,并根据学生的真实反应组织教学,所谓互动是缺乏真实性的。
点评专家:李晓教授
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讲解清晰,教态自然,师生互动频繁,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该教师的教学主要分四个部分:1)课前热身(2′26″),2)听力和练习(12′14″),3)批判性思维(5′1″),4)作业布置(36″)。四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比较自然,其中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教学重点,但第四部分的时间分配明显不够合理,收尾仓促。具体分析如下:
1)课前热身:该教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授课的主题以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策略三个目标。随后通过导入性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伊始,通过简短的视频来获取关键信息并有效地导入到教学重点“diversity;Queens, New York"。但是课程开始之初,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够充分,导入性活动使得课前热身和课程脉络的呼应显得有些突兀。
2)听力和练习:在本环节,该教师对diversity进行了界定和解释,并分三步对Queens的地理位置和其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教师首先以其自身在Queens做访问学者的经历来说明Queens的多样性;随后通过看视频进行事实性信息填空的形式,用具体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其多样性;最后通过看视频回答问题的形式,引用不同的观点作为证据佐证其观点。这些体现了从简单具体的认知问题到更为复杂的归纳和总结的高级认知问题的设计思想,但第三个问题设计的侧重点是移民的类型,有些偏离了本次授课的重点。教师随后通过举例总结了如何支持观点的三种方式,即例证、数据和证据,并在每个步骤中给出了一些句型,为后面的产出性练习提供了支架式帮助。在理解视频内容的基础上,该教师先是与学生一起应用上述三种方式完成了一个练习,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该项任务,在此过程中该教师能够与学生互动,确保每组学生均明确任务的目的与要求,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有效地完成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3)批判性思维:该教师提出了“What can diversity bring to us?”这一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问题进行了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归纳。其后,观看视频了解Queens居民对diversity所持的态度,最后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4)作业布置:该教师结合课堂所讲的三种方法让学生对“文化认同”进行论证,以巩固及操练所学的内容;其后,又推荐了与主题相关的三个电影,以拓展所学的内容,但这项任务过泛,应给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指引。
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能较好地处理教学重点,各个环节间的衔接较为紧凑,互动频繁,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师采取了较为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主题词、填空和回答问题等,但缺乏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更为深入的语言分析和深度挖掘。个别教学任务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引,如在第二部分,教师未做足够的引导就让学生进行讨论,“What can diversity bring to us?”,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完全与教师所列的答案吻合。此外,教师的个别课堂教学用语也需进一步规范,如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Let's try some students.”。
点评专家:赵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