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宋老师的授课比较明显地展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该选手自始至终表现出自信而又亲切自然的教态,她英语教学语言纯正流畅,语速适中,体现出一位优秀青年英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技能。2)教学过程体现了较强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悬念式的问题导入本课程的主题,根据教学目标将视频分段剪切成服务于不同教学意图的视听活动,将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学活动融润到教学的环节中,补充相关素材(如视频剪辑和中文诗句)进一步方便教学活动的展开,如此种种,使得教学活动不再是教条式地围绕着教材转,而是在基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机地编排和组合,并从个人领会和感悟的角度,对于教学素材加以挖掘和评述。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应该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3)教学活动的层次感强。不同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有着一个明显的目的,有的是分层理解和掌握信息,有的是强化英语词汇和语言技能训练,有的是借助信息对比开展思辨性技能训练。这种层层推进的训练过程,反映出教学活动由点到面的综合性训练理念,将信息获取和语言训练有机整合,在语境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4)多媒体技术应用得当。从lead-in的地图教具设计到信息点的凸显标注,在教师做重点难点讲解时PPT演示起到了相伴相随、语言和图示相得益彰的效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5)回答提问的应变能力较好。对于颇具难度的提问该教师基本上能够应答自如,对于交际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纠错等问题均做出了有益的解释,反映出宋老师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解答第一个问题和有关“incorrect answers”的提问时,教师显得思考和准备不足,应答时表现得不够精炼和准确。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通过设计学生尚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或深究的动力,这也是教师可以参考的教学技巧之一。
就宋老师展现的教学活动而言,我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1)服务于不同教学目标的练习手段相对比较陈旧,仅从行为主义的对错与否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绩效,尚不足以表明目标的实现,在真实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地采用主观性和参与呈现性强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习绩效,也方便教师及时根据学生表现提供反馈指导。2)授课竞赛中教师的表现会受到时间限制,主观上希望尽可能多地呈现各种教学活动的意愿往往会由于时间和操控原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有时会显得比较杂乱。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中插入的语音训练内容,这会给人一种唐突和不太协调的感觉。3)宋老师提出的综合训练的观点很好,但在教学中尚未能充分发挥基于视频信息、借助于多种语言技能的转换所形成的群体学习空间和个体参与度,尚未能充分发挥训练过程中所包涵的“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由彼及己”的教学理念,即练习形式从“controlled format”过渡到“semi-controlled format”再过渡到“open-ended format",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做到“活学活用”。
点评专家:李霄翔教授
该老师的讲课,总体看来,课程设计完整,课堂内容充实,讲解清晰生动,语言流畅,教态自然,能与学生互动,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身份。
一堂课的开始是十分重要的,如同一场戏的开场。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分钟就营造出一种磁场,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好的教师总能在“导入”环节上创新并出彩。该老师首先以一幅世界地图导入Geography的主题和“Urban Earth”的视频内容。这个设计不错,可惜教师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合理。她将地图卷起来拿在手中,问学生“What's in my hand?"这个问题既显得幼稚,也实在是没有意义。教师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都应该最终指向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有助于学生对于本课主题的理解。实际上,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在手中,而是可以直接展示地图,设计一两个简单的与地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进入听说训练环节。教师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先是听大意,后是做是非判断题,并且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错,再后是填空题,难度进一步加大。而后教师又介绍了视频内容的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设计基本上是合理的,但是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给学生留出的思考时间太少,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在讲述视频内容结构时,有时甚至是自问自答。节奏上需要做些调整。从这个环节转入下一个环节,比较生硬,因为下一个环节是教师对听力技巧的介绍,教师花了太多的时间讲解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发音差别,显得不合时宜。在进一步讨论问题的环节,教师针对课文提出了问题,并补充视频,要求学生解释“Adventure is becoming this thing that people see on TV”,有拓展教学的意图詈蟮目魏笞饕凳莖pen-ended speaking,要求学生看图讲述苏轼的一首诗的意境,并说明自己的观点,难度似乎过大。
在最后的评委提问环节,该教师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回答得比较充分,可以看出,该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认知方面的理论比较熟悉,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比较强。
课件做得不错,生动,重点突出,起到了激发并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点评专家:朱晓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