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吕春媚老师授课课文的题目为“Rapport-Talk and Report-Talk”。该文主要谈论男女平常与他人寒暄或交谈时,因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其谈话的内容取向、方式方法和目的意图均表现出种种差异。同时,该文分析了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的缘由,陈述了这些差异所带来的由内发乎于外的诸种表现行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和家庭诸种心理感受。
吕老师的授课思路清晰,内容聚焦,步骤紧凑,教态亲和。尤为明显的是三个亮点:
一是授课的导入契合课文内容。她借用课文中提到的美国喜剧电影Divorce American Style中一个仅长42秒钟的片段,反映一对美国夫妻之间的争执,以揭示男女因对彼此言语的不同解读,造成剑拔弩张的家庭气氛。直观、鲜活。
二是吕老师采用的情景代入法。她假设若自己赛中紧张,邀请男女学生各一名,从各自的性别心理出发向自己表达抚慰之言。如此课堂操练,能给学生以现场感和真实体验感,同时也有益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三是以三个方面来欣赏课文。其一是课文主题(theme)解读;其二是课文的篇章结构(structure)讨论;其三是课文体裁(style)分析,并对这三个方面均进行了明晰的板书和讲解。吕老师进一步借用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所写的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一书中某对夫妻之间的一段对话,让男女学生扮演夫妻当堂朗读。此段对话与本篇课文是出自同一书,其内容也与本篇课文的主题极为接近,以此练习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颇为恰当。
但是,吕老师的授课美中不足,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在讨论课文主题时,其主题句就隐藏在课文的第10段:“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ways of talking”。英语的行文习惯是,除了文章有题目之外,大多段落都有主题句。这些主题句不是现于段首,就是现于段尾,偶尔也会现于段中。本篇课文的主题句就是藏匿于第10段,可吕老师忽视了向学生讲解英语阅读方法的这一要点,不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性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是未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要旨,文中细节便易于理解。该课文的题目是“Rapport-Talk and Report-Talk”,其中“rapport”一词学生可能较为生疏。吕老师虽解释了此词的词义,但未深挖其内涵:第一,此词源自法语词rapprochement,表示“亲善”之意,即“建立和善友好的关系”。换言之,此词是指通过建立亲密感,借以构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合作和相互敞开心扉的人际互动关系;第二,rapport一词用于此题目,除了词义切合之外,另一用意是为达到“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效果,即rapport和report这两个词均以r为首字母,借以形成悦耳的读音;第三,若能借助一个解读图,便能得到更好的彰显,此图可示如下:
women men
| |
rapport-talk report-talk
| |
private talk public talk
| |
intimacy information
若能以此图为课文讲解的概要,根据课文实际内容不断地加以细化和充实,此课的讲授则更能见效。
点评专家:王文斌教授
吕春媚老师的授课内容丰富、节奏流畅、互动频繁、特点鲜明。授课开始时,吕老师放映了电影Divorce American Style中的一个很有戏剧性的片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迅速进入主题,即两性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而这正是本课课文的主题。在当今时代,电影是重要的阅读文本,“阅读”电影应该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播放一个精心挑选的电影片段,既可以聚焦本课主题,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认真观看一部与课程有关的电影,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
在放映完电影片段之后,吕老师对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进行了颇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并且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课文的直接来源,即美国作家Debora Tannen所写的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一书。对此书及其作者的介绍虽是一带而过,却也能增强课文的整体感,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意识。
接下来,吕老师进入课文讲解环节(将其称为课文赏析),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主题、结构、风格(theme, structure, style)。吕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点出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即public和private,对其进行了讲解,并由此转入对本课的两个主题词report-talk和rapport-talk的详细、深入的讲解。在讲解中,吕老师使用了填空练习、情景对话、扩展内容等课堂工具,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于主题的把握。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十分连贯,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很有趣。
在回答现场专家的提问时,能够较好地应对质疑。专家指出,授课中使用了“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吕老师回应说,在教课实践中,发现如果从细节着手,学生就会过于关注语言点,而忽略整体和意义;同时,填空练习所关注的其实正是语言点和课文细节。
如上所述,在这堂课上,吕老师使用了诸多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有效,吕老师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不过,我觉得吕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句子(偏重意义)和句法(偏重形式)的关注还是太少,而这两者才是作品通过形式来产生意义的关键。吕老师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其实细节最终决定质量——我也不敢苟同,希望能进一步讨论。例如,在课文的上下文里,将lofty解读为theoretically valuable,或者of high intellectual value;将down-to-earth解读为easy to understand;将sophisticated解读为intellectually appealing,离作者的本意有些距离,会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另外,说课文的“style”(风格?)是cause-effect expository essay,也值得商榷。
点评专家:程朝翔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