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教学大赛英专组一等奖陈千谦授课

25.1分钟 2838次
授课点评:

总体评价:这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课堂教学展示,有明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都体现了课堂设计与教学目的的和谐统一。教师的综合素质高,充满激情、自信和亲和力,展示了个人的教学魅力和风采。

具体评价:这堂课具体而言体现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 导入自然,直接引入课文主题。该选手采取了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主题词”,通过板书进而预设课文的主题。这样的导入简单有效,不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而且直接创造了课堂活跃的氛围。

2. 精心设计、重点突出,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语篇教学的指导思想,把“连贯—交接”的概念应用于文本分析,体现了形式—意义互为存在、对立统一的教学理念。至于为什么不是先分析课文的意义再分析课文的结构/形式,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该选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Repetition和Exemplification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帮助理解课文大意和作者的观点,而且把这种阅读技巧的使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有效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3.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得非常充分。课堂教学能否体现师生互动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原则。该选手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师生的互动,完全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安排,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自然有序,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存在不足:这节课设计了“抓住细节”的环节,但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例如,是解决语言层面问题,还是解决内容层面问题?该选手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出部分段落大意,这是否可以作为细节值得商榷。细节问题一定要回归到文本中,涉及具体词汇、结构、修辞等难点或重点的理解。另外,细节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何时处理也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

点评专家:张绍杰教授




陈千谦老师在20分钟之内展示了以篇章分析为主的教学过程,课程设计从导入开始,以Skimming和Scanning技巧中的衔接与连贯作为授课重点。课前预设的三个教学目标——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内容解读和阅读技巧运用——在总体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陈老师的语言流畅,语音基本功好,授课很有激情,跟学生的互动配合也很到位。

在教学中,陈老师并未呆板地按段落顺序讲解,而是先点出第1、8、9段作为课文骨骼的作用,接着把目光投向第6段中的举例形式,然后讲解第3段中大写字母的作用,以及第2段中引号的作用。课文内容的分析充分,阅读技巧的阐释精到。例如,在讲到第1段最后一句时,她恰当地指导学生在第8段中找到对应的语言和内容。

展示过程中既借助于PPT,也能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她同步在白板上记录内容,并进行了延伸提问,对回答的内容进行补充,进而引申出Convenience和Value主题,这样的及时反馈与互动非常好,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回答,形成有效互动。

课件很简洁,基本是比较传统的文字版面,但是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找到关键词,这样既不会因为花哨而干扰语言学习,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谈到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关系时,陈老师的举例比较形象,还能以自己写作的亲身经历/感触启发学生。可能由于时间有限,她对课文的语言本身涉及较少。

在学生讨论期间,她能走到学生中间给予指导,不过指导的范围仅局限于一些词语方面的提示,且过于简单,如such as和for example等。

陈老师的性格开朗,鼓励学生的语言用得很多:Good job! Fabulous! Amazing! I’m really amazed! You are really smart! You are so smart! Congratulations! 这些词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但是若过多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6'28"处(见下图),陈老师分析了最后一句话中由and一词所连接的两个部分。此处绿色与红色下划线标出的应该是对应部分,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对等。若能稍稍提一下,效果会更好。

在15'36"处,陈老师让学生repeat the author’s final conclusion (Less Convenience, More Values),这似乎与整体授课的高度不太匹配。建议采用其他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点评专家:殷企平教授
  • 主讲人:陈千谦
  • 时长:25.1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