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该选手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从容不迫,大方优雅。一开头的视频引入,使学生感觉新鲜,男性本族语讲述者的潇洒形象和优美的朗读语音把学生带进纽约的语境中,而且即刻进行提问也加强了和学生的联系和互动。
接下来借助点化教育手段教授短期记忆和视觉化概念,花费了较多时间,虽然对学生的相关概念的灌输有帮助,但很难进入翻译教学过程。流于抽象化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翻译语言点的引入比较成功,例如,draw louts,agreeable,由于借助了图形显示,允许汉语对应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翻译文本的理解。同样,心理图像(mental pictures)也有助于理解翻译的内容,使其连缀成一个过程。故事四要素同样有利于分析翻译的文本内容,从逻辑上组织和重建整个文本,为此后重新讲述故事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互动。
该选手对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比较明确的理论意识,并能结合回答问题回顾教学过程。但是,由于把理论概念的介绍定位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占去了宝贵的教学实践时间,达10分钟之久;同样,也是由于把重述和记忆故事作为教学内容,替代了翻译过程本身(无论教师的演示还是学生的练习几乎没有汉语译文的出现),致使教学过程显得空疏抽象,与阅读理解和口语练习没有区别,提前两分钟结束了。以上处理,也和把这一篇材料理解和处理为口译材料有关。即便如此,口译转换本身及其翻译教学训练,也是选手今后上课要注意的。
点评专家:王宏印教授
赫英川老师教态自然,英语口语较流利,讲述清晰,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
根据比赛主办方提供的授课文本,教师将这节课设计成一堂口译课,也是颇有创意的。面对“Why We Enjoy Mishaps”这篇典型适合做笔译的小品文,教师将它拍成视频,变成一段monologue,由一位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讲出,还配上图片。教师将这段视频作为口译中短期记忆的训练材料,倒也合适。
这次增加翻译专业的教学大赛,对促进翻译专业的发展很有帮助。下次可考虑根据翻译专业的特点,为口译课和笔译课各准备一个材料,避免口译教师改编的麻烦。
该教师备课充分,在介绍口译中的“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概念后,还用图片的方式解释了文本中她认为学生不熟悉的几个单词和词组。尽管解释的过程中只用英语,并未涉及翻译,但仍不失为一种好的英语教学方法。
赫老师还向学生介绍了如何用“情景想象”的方法帮助“短期记忆”,并借助图片的逻辑关系帮助记忆,复述出连贯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介绍了“叙事体话语”的逻辑记忆方法:方向(时间、地点、人物)、冲突(矛盾)、评价(参与叙事人物的相互反应)、解决方案(矛盾与冲突)。教师还特别提醒学生,要用英语的“过去时”复述过去发生的故事。最后教师让学生再看一遍视频,尝试用她讲述的方法复述所获得的信息。
赫老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较多,但由于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或低估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感觉难度不大,互动起来也就不具挑战性。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在课前已经拿到比赛主办方原本设计用作笔译教学的文本。学生读过文字材料后再看视频,也就看不出“短期记忆”的效果了。
从整体上来看,这节课更像是一堂视听说课:教师播放英语视频,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所获得的信息。但在口译的记忆训练中,一般要求学生尽量用译语记忆储存源语信息,然后用译语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要点复述。但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用汉语复述,也就体现不出口译课的特点和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学生也就无法体会教师在总结这节课时所说的“Good short-term memory does not happen overnight. It’s just like when you exercise your mussels,you have to keep practicing until one day you get your powerful short-term memory.”这句充满激情的结束语。
点评专家:平洪教授